柞榛木四出頭官帽椅

柞榛木四出頭官帽椅
這是一對仿古而製的官帽椅,外加同款几案,材質是柞榛木。
所謂四出頭,就是椅背頂部及扶手的終端都有凸出的部份。


在中國古代,人們與大地比較親近,所謂「席地而坐」,
舖了張席子,就這麼地上坐著。
孔子還更小心翼翼,指示學生們:「席不正,不坐。」
而後來西風東漸,大家也漸漸習慣改成垂足而坐了,
也就是抬高了屁股的位置,多墊個東西在下面,小腿可以直立自由地垂下。


一開始是凳,接著又出現了可以倚背的「椅」。
椅又分好幾種,交椅、太師椅、官帽椅、圈椅、玫瑰椅…
到這近代,工作繁忙,
誰想累了一天回家還得正襟危坐著?
所以整個可以癱陷在裏頭的沙發就大大地流行了。


然而,我還是喜歡明式家俱裏官帽椅的那種舒適書卷氣。
而且端端正正坐著,還是可以全身放鬆。
當然,這種椅子擺在家中,
裝飾上的意義還是大過於實用性。
算是種能讓你「發思古之幽情」的媒介物吧。

在店裏看上了這一組椅子,
並非古董,卻散發著古意。
符合人體工學的曲線設計,
讓你坐在厚實堅韌的木材質上,
手搭扶臂,脊倚靠背,
感受只有妥適與柔暢。

和店家的大姐聊了好久,
前後大半年間又去了三回,
最後還是決定買回,放在自己的房裏欣賞。
其實因為這張椅子是四出頭的,椅背看來就像個傳統的衣架,
所以往往回家後就把外套往椅子上一搭,
方便得很呢!

 

以下資料引自網路不知名人士:

柞榛木屬於常綠小喬木或落葉灌木,心材蛋黃色,因含丹寧年久顯褐黑色。
史料記載江、浙、皖、魯、豫、冀等省均有生長。
木質細密堅韌,木紋清晰雅致。

柞榛木傢俱多出自江蘇南通,地域性極強,多年以來,其他地區少有發現。
由於南通近百年交通不便,地域較封閉,柞榛木傢俱在做工上獨樹一幟。
著名鑒定家馬未都先生說過:
“江蘇南通出產柞榛木,只在那個地區有,
所以一見柞榛木傢俱,就知道從哪兒來的了”。
柞榛木傢俱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存,在中國傳統傢俱中佔有非常重要一席。

歷史:

柞榛在丘陵坡地的河邊常與翹皮榆樹混生,鮮有成林大樹。
蘇北古長江流域也只有個別縣市鄉間有零星生長。
凡有柞榛生長的地方,它的原生環境植被認為曾遭受破壞。
柞榛無群生,零星生長于荒野、河邊、坡地。
由於柞榛樹枝有刺,生長又及其緩慢,
每有小樹,人們就將其砍伐,
再生能力弱也是柞榛資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七十年代的農田水利建設、大量引種的楊、刺槐、冷桐和水杉,
這都令柞榛無生根之處,瀕臨絕跡。
在以往的前十年中,每年冬天在蘇北各地可收柞榛萬餘斤,
這兩年已收不到,有的仿古傢俱以桑木、刺槐冒充。


柞榛和紫檀一樣,十柞九空,十柞九彎,
樹幹凹凸不平,溝槽多,開料取材需反復揣磨如何剖料。
即使不空洞的原材,製成後的利用率也才在每百斤25斤左右。
氣幹立方釐米0.89克,
與黃花梨等同,沉于水或半沉于水,材質穩定少翹曲。
柞榛和櫸木一樣以蘇北生長的材質最好。

南通的古典柞榛傢俱在海外的傢俱收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的《風華再現 ——明清傢俱收藏展》一書中
有一件柞榛木有束腰禪凳(劉淑芬女士收藏),就寫明“源於南通”。
書中又說:“柞榛木制傢俱是典型江蘇地區的代表。”
1998年新加坡雍明堂出版的《中國古典傢俱與生活環境》一書中
有一對柞榛木低靠背南官帽椅(羅啟妍收藏),也源於江蘇南通。

柞榛木傢俱:

明清以來蘇北地區官宦之家以製作柞榛傢俱為最貴,材貴工亦貴。
凡柞榛羅漢床、畫案、官帽椅、書櫥十之八九出自大戶人家。
浙北、皖南、蘇南亦有柞榛木明式傢俱遺存。
可以想見在四百多年前生態環境中,
柞榛、櫸木、柏木等大樹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由此上溯到宋、元時期的400年,
也就是說,明代晚期用柞榛、櫸木製成的傢俱材料,
在宋元時期或更早就開始生長,這一點為大多數的買家所忽視。
而北京的藏家對柴木傢俱只要夠年份做工好捨得花大價,
主要就是珍貴硬木的歷史價值。

在國內最早對古傢俱理解和認識的是上海的“木頭幫”。
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把目光轉向黃花梨黃木傢俱價最貴,
但是像柞榛、櫸木和柏木傢俱當時價格就不菲。
江蘇、浙北、皖南的柞榛集中流向上海,流向臺灣,流向海外。
早期的這些舊傢俱其做工和黃花梨做工如出一轍。
為什麼臺灣人偏愛柞榛傢俱?
這與解放前大陸逃往臺灣的官僚買辦、老兵有關。
這些人中江浙滬一帶的比較多,他們瞭解家鄉的文化,紫砂茶壺也是如此。

柞榛是唯一沒有入宮的珍貴傢俱用材,
由此生長的區域性和稀有性不為人所知。
在人們的心目中江蘇是柞榛傢俱最多的地方,
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普普通通的桌椅之類。
如上所述柞榛的成材非百年數百年不成,空洞、彎扭大材極少,
常見方台拼版在5拼7拼乃至9拼;
早期的柞榛傢俱做工上乘,包漿並不遜於紫檀。

玄關

一時興起,將這椅拆開放於玄關。
倒也有另一番味道。

 

arrow
arrow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