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轆 186

 

      溫泉休閒產業是近來的熱門話題與行業,政府與民間都各自投入了不少時間及資源,從事大規模的建設。從全臺各地新的溫泉旅館如雨後春筍般竄出,便可見端倪。可是如此密集,竭澤而漁式地開發一處溫泉,使其成為大眾觀光旅遊的熱門景點,是不是就是利用溫泉唯一的選擇呢?我想以臺灣民間一窩蜂的開發習性與苛刻的天然地質絛件,發展旅館密度高的溫泉區並不見得就一定是好事,也未必就能享受群聚效應帶來的好處。其實政府觀光相關單位可以思考的方向是讓維持天然狀態的野溪溫泉在臺灣整體溫泉產業裏也佔有一定的地位。野溪溫泉活動理應像登山活動一樣地向外推廣,如此,溫泉旅遊在臺灣才能有更多的面向,擁有多元化的發展。

 

        臺灣的溫泉產業在清代以前,記載較少。在漢人及平埔族人分布的北投與金山,一般人皆認為酸性的磺水有害於農作物生長,避之唯恐不及,僅當作開採硫黃的礦床。西元1696年時,福州榕城的火藥庫爆炸,清廷下令地方政府要自己負責補足缺失的火藥。由於硫黃是製造火藥的必要原料,當時日本的硫黃價格又十分高昂,福州政府無法負擔,因此秀才郁永河便自願請命在隔年來到新北投一地採硫,並留下了有名的臺灣地理介紹文章「裨海紀遊」。而在原住民的神話傳說中,雖常有因打獵追逐受傷的動物而發現其在溫泉中療傷的故事,但也並未有真的文獻考據(雖然,溫泉邊的高地的確常可發現原住民的舊部落遺跡)。比如廬山溫泉曾有「靈泉」美名,相傳這是因原住民狩獵時發現一隻受傷的鹿逃至此溫泉為自己療傷並痊癒了,因此被視為「靈泉」。而另外像泰雅族語「烏來」就是指「冒煙的熱水」,泰安溫泉也相傳在泰雅先民的打比歷社頭目所發現後,成為族人等待狩獵與休憩的重要場所。

 

臺灣溫泉沐浴休閒歷史的真正開端,仍得算是從日據時代開始。日人初始開發的溫泉是臨近台北市中心的新北投,接著是草山(即現在紗帽山週邊一帶)。日人平源田吾在郁永河來台採硫後的200年(1896),在新北投開設了全臺第一家的溫泉旅館「天狗庵」。後來隨著撫蕃軍事行動的進行,日人深入中央山脈,逐一又發現並開發了不少原本在原住民勢力範圍內的溫泉,如清水、泰安、谷關、廬山、東埔、知本、安通、文山等等。當時有建設比較完善的,所謂的四大溫泉:陽明山、新北投、關仔嶺、四重溪。在日人愛好精緻乾淨的天性下,這些溫泉區的建築、周邊景緻都呈現出簡約清爽的風格,是旅遊與療養的好去處。也因此,日據時代在不少的溫泉地都設置有警察療養所(就是延續至今的警光山莊),這應該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溫泉連鎖旅館吧?而光復之後,百廢待興,加上民權高漲,政府相關單位又無完善的溫泉管理辦法,因此原本的溫泉區開始進入較無章法的階段。店家各憑本事侵佔河川行水區、原住民土地,且在不合法的狀況下,商家一切只求有,並沒有更上層樓的打算,常以較簡便的方式,速成地搶蓋溫泉旅館。於此情形下,大部份的溫泉區雖然名氣依舊,美景卻不可同日而語,整體環境顯得粗糙得多。

 

 

 待國民所得提高且實施週休二日,使得休閒風氣大盛後,近年來的溫泉旅館不論其設備精緻度及建築外觀都有大幅度的進步。只是業者缺乏統一的步調與規劃,各行其道,各走各的調,溫泉區整體看來仍是雜亂不堪,缺乏獨特統一的風格。這讓遊客腦海中並無法對單一溫泉區產生鮮明的印象,全臺各地的溫泉區看來總是大同而小異。而在九二一地震鬆動山區地質,加上氣侯變遷帶來的豪雨肆虐,頻頻引致大規模的山崩土石流後,臺灣的溫泉產業又招逢更無情的催殘。像是過去的谷關溫泉,去年的廬山溫泉、88水災後的知本、金崙、金峰等地溫泉,都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有鑑於此,臺灣的溫泉產業實在需要有更全盤的考量與規劃。或許在既得利益者不願放手的情況下,一些溫泉區並無法做立即的改善,但是政府仍可做些亡羊補牢的工作,對已不適開發的溫泉停止再大量進行無謂地投資與補助。當然,對於既有溫泉區的管理與營運並不是本文想要探討的主題。我想談的重點還是關於深藏臺灣山中的野溪溫泉。

 

 

 

與世界其他地方相較,臺灣的溫泉分布密度很高。一般大眾所知,旅遊書籍雜誌常在介紹的,應該就不下二、三十處。但經過較詳細的實地野外調查後,臺灣已經確認的溫泉地其實可以高達140處,還有數條溪流更可以稱得上是溫泉溪了!像是和平北溪、新武呂溪、寶來溪等。這幾條溪沿兩岸連續分布的溫泉泉眼為數其實不少,一路溯行而上,驚喜連連。而臺灣這些比較少聽聞的溫泉大多都是分布在交通不便,抵達又困難的深山溪畔,所以到訪的人並不多,這也是「野溪溫泉」一詞的由來。基於同樣到訪人數稀少的原因,這些溫泉得以保留下其原始美麗的一面。講到這,或許有的人心中便會順勢生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溫泉大部分都出現在溪邊呢?這是由於溪谷通常是地下水面的最低點,兩側山坡上的靜水壓力與溪床處比起來都會更高。由地層深處經斷層等裂隙上湧的溫泉水,自然會找壓力最小的點,也就是溪床附近湧出。而且通常溪谷就是沿著地層間的斷層或是破裂面多的部位發育,這些岩層間的破裂面也替溫泉水的上湧循環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再加上河水經年的沖刷,讓溪側的岩壁可以保持裸露,溫泉水就不會因被厚層的土層等堆積物掩蓋而沒有現身的機會了。

 

 

雖然這些很少聽聞的溫泉隱身在深山峻谷間,可是要拜訪她們,倒也沒那麼難,只要準備好適當的裝備,有人當嚮導,選擇河川的枯水期前往,成功率還是蠻高的。一般說來,像是防滑效果佳的溯溪鞋、幫助保持平衡的登山杖,快乾衣褲、手套、救生衣、安全帽、傘帶、浮水繩等算是最基本的配備。至於說帳篷、睡袋、爐具等露營器材就不用說了,自然是一定得準備齊全的,那是因為到這些溫泉,往往都得要花上個一、兩天,露宿是很自然的事。而這也就是探訪野溪溫泉最有趣的地方。當費盡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地抵達溫泉後,能趁著天黑前將營地整頓好,挖圍好一窟熱氣蒸騰的溫泉池,心裏真是有股說不出的溫暖妥適。我最喜歡撿拾散布在營地四周的枯枝木塊,起個小小的營火,就著夜色吃起石板烤肉。待酒足飯飽後,躺進溫泉池裏閒閒散散地聊天,仰頭看著山谷夾峙天空裏閃耀的繁星推移,摒息等待讓人僅能一瞥,卻充滿驚喜的流星。若夜已深,四周的蟲鳴也安靜下來,便是該鑽進睡袋裏休息的時刻了。

 

 

這樣的行程自然說不上是大眾化的行程,但誰說所有的溫泉就一定得大眾化才能顯出其價值呢?高雄荖濃溪的支流拉庫斯溪上游有個非常讓人回味的溫泉,「復興溫泉」,從南橫開始溯溪上去,大概得花個3個半小時才能抵達。過往有幾次從報章新聞裏讀到什麼該鄉鄉長又發現了這個難能可貴的溫泉,準備好好開發之類的報導。當在南橫不遠的下方已經有不老、寶來、勤和等已開發的溫泉,且生意並非那麼盡如人意的狀況下,我實在無法瞭解再在復興開發溫泉旅館會有多大的利基?從山裏封好溫泉露頭再引水下來,不僅美好的溫泉露頭美景被破壞了,經過迢遙的長遠路線,水溫也早就冷卻。更不用說管線每年被大水破壞及溫泉沉澱物阻塞的問題了。要發展復興溫泉比較正向的思考,我認為應該是倡導適當的野溪溫泉行程。讓遊客們可以在復興當地旅館或是民宿停留一晚,然後經由原住民嚮導的準備及帶領下,安全地沿溪而進,享受一趟與天地為伍的大自然溫泉之旅。近期,當地鄉公所果然也開始朝這方向推廣,是值得慶賀之處。

 

 

臺灣地質構造異常複雜,所以溫泉自然也種類繁多,這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神奇禮物。無論是俗稱美人湯的碳酸氫鈉泉、冒著大小氣泡的泥漿泉、伴隨浪濤滾滾的海濱溫泉、浸完總有股揮不去氣味的白磺泉、可凝出珍貴北投石結晶的青磺泉、初時清澈,一接觸空氣就變成鮮紅的血泉,都可以在這個小小的島嶼找到。姑且不論泡溫泉到底對身體能起到怎麼樣的療效,光是一一拜訪這些隱身在青翠溪谷裏的暖泉,就讓人深刻感到造物者的神奇。有回去頂北投的一間溫泉浴室採集溫泉水樣,負責的老闆娘一面領路到泉源,一面告訴我說之前有對先生腳受傷行動不便的夫妻,天天都結伴上下這邊長長的階梯,跋涉到她的浴池裏來泡湯,幾年下來,先生竟也就行動自如了!她認為這就是她的溫泉的神奇之處。我那時倒是想著,有心愛的人如此貼心地陪伴,又這麼不辭辛勞地舉步維艱踏階,再加上泡熱水活絡筋骨,不拘是什麼樣的水質,皇天都不會負苦心人吧?

 

 

探訪野溪溫泉,我想也是會有同樣的不思議功效。與三五好友漫步走在青山綠水的山谷間,拂面是充滿陰離子的微風,充盈耳際的是潺潺的流水聲,整個大自然都圍繞四周陪伴著。攀爬得累了,就坐在大石上喝口水,欣賞面前跌沓的飛瀑,熱得流了汗,不妨掬把冷冽的溪水抹臉,甚至跳入淺潭裏沖個涼。及至晚間就寢前,不同於登高山得混著汗味入睡,還能從從容容洗個熱水澡,緩緩將身子全浸入溫泉底,聊個天,再舒舒服服入眠,那感覺是多麼舒暢啊!所以即便現今騎車環島的壯遊那麼火熱,我還是比較喜歡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完成臺灣的野溪溫泉之旅。臺灣的野溪溫泉旅遊,目前我查到最早的專書資料是民國67年由刑俊章先生所寫的「台灣的溫泉」一書,書裏有許多30年前野溪溫泉的老照片,彌足珍貴。接著對野溪溫泉探勘著墨較深的前輩還有有劉川裕先生,目前仍常可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他四處遊歷的專文。至於成立「溫泉探勘服務網」的林義貴先生則花費了最多的心血在臺灣的野溪溫泉上。他的足跡可謂踏遍了全島的溫泉,溫泉網站也對整合登山與溯溪界對野溪溫泉有興趣的人發揮一定的作用,順利地開隊發掘出數處從未正式曝光的野溪溫泉,像是樂嘉、大分、無雙、易把猴、上桃林等深藏在中央山脈最深處的野溪溫泉。

 

 

溫泉露頭算是一種活的地質景觀,因為總是在變動,所以更彌足珍貴。王維的詩,山居秋暝裏寫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泉水汩汩不絕地從石間泉眼湧出,給人就是一種潔淨,生命力沛然的感覺。若那水是溫熱的,四周騰騰冒起蒸氣,心裏對這大地的敬畏,就更深了。熱水在地底下高壓的岩縫裏流動,像在鍋裏熬煮青草般,把礦物中蘊藏的元素給萃煉而出。待這些熱水終於湧露出地表,壓力一解除,這些原本見不著的,溶解的離子,便又神奇地再度結合而沉澱出來,成了變化多端的溫泉露頭景觀。有時是嘶嘶狂吼的噴泉,有時是疊疊層層的跌水小瀑。那些隨流淌熱水生成的石鐘乳、小石筍,由於附著了依溫度不同而變化的菌類,更是披上了或紅或綠,色彩斑斕的外衣,惹人注目。這些動人的景觀,每年雖因夏季的大水而被沖毀,卻總能於下個年度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再生,更增添了探訪野溪溫泉的樂趣。



既然臺灣仍擁有如此豐富且吸引人的野溪溫泉資源,我們實在應該好好發揮此項特色,搭配已開發的溫泉區,建立出屬於臺灣特色的溫泉旅遊,向國人推廣,也向世界宣傳,在臺灣,你不但可以享受高檔精緻的湯屋旅館SPA,也能安全地在歷經野外旅程後,浸淫於自然暖泉之中。國外休閒活動的發展較為成熟,熱衷並善長戶外活動人所在多有,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外國人願意到臺灣來攀登百岳,欣賞高山美景,為什麼不再讓他們也領略野溪溫泉的迷人呢?我相信,這對臺灣整體的旅遊發展,一定是有相當大助益的。也願臺灣的野溪溫泉探訪運動在未來能愈來愈蓬勃地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