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混搭溪水的溫泉池

2004年的近黃溫泉池

金崙溪從下游至上游溫泉露頭為數頗眾,
具代表性的便有「金崙」及位處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內的「近黃」、「都飛魯」三處溫泉徵兆區。

這些照片雖說是拍攝於10年前,
但由於後來金崙溪上游有大量的崩坍,
當時青綠秀雅的溪谷與溫泉風貌現在一時都見不到了,
所以還是再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image001

金崙溪位於臺東縣境內,橫跨金鋒及太麻里兩鄉,
於金崙村南方附近出海。
其上游南北兩支流分別發源於大里力山以及屬於中央山脈主脊之一的南大武山,
流長約26.4公里,流域面積則為151.94平方公里(上圖)。

上游平均年降雨量約為3800公厘,下游約2200公厘,呈樹枝狀水系。
金崙溪河床平均坡降約為1:14,
最上游六公里河段更可達到1:3,呈V字型的峽谷,
中游河段的橫斷面為寬V字型,
而自支流都老老恩溪以下則因流速變緩,河床寬至數百公尺,且有曲流出現,
為壯年期河流。
金崙溪流域盛產毛蟹、禿頭鯊。

 

金崙溫泉徵兆區有一西北走向的瀧山斷層通過。
近黃及都飛魯溫泉徵兆區則有南北走向之兩斷層通過,
西側為托里斷層(業那把里山斷層),
為分隔始新世畢祿山層和中新世知本層之一大斷層,
東側為介達斷層。
這些斷層與溫泉之形成應當有密切的關係

 

 
DSC06527

這趟2004年的行程算是我第一回正式的溫泉探勘行程,
連背包、帳篷、鍋具,整組都是嶄新的。
我也是在此次的行程認識了阿鎧這超過10年的溫泉探勘夥伴。

 

緣溪行
 
DSC06526
 
清淺的金崙溪

當時秀美的金崙溪。
現在則是暫時被大量的土石堆埋得不復舊觀。

 

有人養的羊

一隻看來是有人圈養的山羊

 

營地

我們選擇的營地是在溫泉池的對岸

 

過山蝦

天暗後有名山友摸黑溯進近黃溫泉來。
他沿溪捕抓著肥美的過山蝦。
我還是頭一回見到,
原來,溪裏也是有這麼大隻的鮮蝦啊!

 

生吃蝦

老鷹將蝦活生生地掐頭撥殼後便送進嘴裏大嚼,
後頭的小晴一臉驚恐地看著。

 

昨夜讓人睡不好覺的落石

營地的對岸還有一個崩坍地,大量的土石從稜線處滑落。
我們睡到半夜,還聽到陣陣石頭滾落的聲音,蠻嚇人的,害我一夜沒睡好。 

 

蜘蛛

那時雖然有帶著新帳篷,
只是同行有兩個女生,帳篷就讓給她們睡了,
我們男生們則是睡在外帳下。
不料,早上起床一側身就看到臉旁有隻蜘蛛…
真是有點可怕啊!

 

從岩壁流淌而下的溫泉

近黃下游露頭,溫泉由節理處冒出

近黃溫泉位於金崙溪的北支流西岸,
為一小盆地,腹地約五百多坪。
溫泉源頭位在溪床稍高處,
主要由變質砂岩及板岩交界處湧出,範圍有一百多公尺,
溫度約為九十度,為碳酸氫鈉泉。
泉水經由樹枝狀的渠道四散於溪床上,析出各式產狀的沉澱物。
溪畔有十數池游客壘石而成的泡湯池,可引進清涼溪水調和成適宜水溫。
在繁星密布的夜色下泡湯,身旁偶爾閃過流螢,
讓人有種就要伴隨潺潺溫泉溪水睡去的舒暢。


近黃溫泉主要出露於知本層介達段,
主要岩性為灰色至較深色堅硬變質砂岩與灰黑色板岩成緊密互層。
全段具有強烈之葉理狀岩理,其間為極薄變質泥質物及雲母碎片,
但也有明顯之次生方解石充填。

 
砂頁岩互層
 
近黃溫泉池

碧清的溫泉池

 

白色沉澱物

碳酸鈣沉澱

 

溫泉源頭

碳酸鈣沉澱

 

溫泉旁的碳酸鈣沉澱

碳酸鈣沉澱

 

溫泉裏的白色絲狀物

生長於溫泉源頭的耐熱性藻類

 

碳酸鈉

由氣態直接凝結的硫磺花,呈草菇型構造(Mushroom Structure),
指示地底下有高溫熱水存在。

 

長滿晶體的石頭

被鐵銹染成棕色的鐵酸鈣沉澱物

 

燙死的青蛙

意外跳進熱水而被燙熟的青蛙
R.I.P.

我們清早享受過「近黃」溫泉的美湯後,
立即便又整裝繼續上溯,
那是因為還有處更美的「都飛魯」溫泉在上游等著我們呢!

 

 

採樣日期:93年5月15日  轆轆主露頭

溫度
pH
Na(鈉)
K(鉀)
Mg(鎂)
Ca(鈣)
Fe(鐵)
Si(矽)
氯離子
硫酸根
碳酸氫根
單位: ppm
90.7
7.68
252.00
12.51
3.76
12.64
0.76
40.72
12.29
47.95
500.94
 

 

相關資料:

近黃社:

近黃溫泉源頭因為接近排灣族的近黃舊社,故稱為近黃溫泉。
金崙溪中、上游的排灣族主要來自屏東中排灣巴武馬群(今屏東泰武鄉、來義鄉),
部分來自北排灣布曹爾群。
遷移時間大約是17至19世紀,逐漸擴展成舊賓茂、伯給子、諸也葛、那保那保、近黃、都飛魯等社。
其中以舊賓茂、近黃二社地位較重要。

 

同治八年(1869)原「諸野葛」社居民因農耕地關係有六戶二十人分居,
於大武地方(大里力山東北方,即虷子崙溪上游支流那保溪右岸南側之地,標高385公尺),
另成立近黃社。
明治40年(1907)「諸野葛」社其餘社眾亦併入近黃社居住
(即金子常光所繪製的「觀光的臺東廳全貌」中所標之近黃,目前編為大武事業區第十九林班地)。
然而目前一般地圖及耆老所稱的近黃舊社卻是指在都老老恩溪口西側的平坦地。
其間的遷移關係,尚需進一步釐清。
日治時代曾在近黃社設立警察官吏駐在所,
屬大武支廰第二監視區,管轄近黃、托畢錄、那保那保、庫塔卡斯等社。
大正元年(1912)日本政府並設立近黃番童教育所於此,
為台東廰最早設立的教育所之一。

 

光復初期舊部落生活清苦,主要以狩獵活動為主,農耕生活為副,只能自給自足,
長久下來,經濟無法獲得改善。
且當地交通不便,下山採購險象環生,兼之衛生品質極差,
造成多數幼童染疾;痢疾、腸胃炎、流行病毒。
種種因素,長者、自治幹部進行協商,設法向上級單位陳情建言遷徙事宜。
民國40年代(42~44)在國民政府協助下遷村至新興。
不過,近年來由於原住民就業的情況不佳,
且至近黃的交通又大有改善,
村民開始議論起遷回擁有溫泉的故居。

 
arrow
arrow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