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八景之一_太魯閣之靈泉

 

文山(深水)溫泉


文山溫泉位於太魯閣族舊部落托布拉(Tobura)社的下方大沙溪溪谷間。托布拉在太魯閣族語便含有「溫泉」之義,可見原住民早就知道這處溫泉了,只不過對文山溫泉做出正式記載的還是日本人。當然,日人對文山溫泉的發現與利用與他們對太魯閣的經營與開發息息相關。


日本於明治28年(1895)領臺後,臺灣總督府為控制花蓮一帶的原住民勢力,自明治29年(1896)起便與太魯閣族人展開一連串的戰役。不過文山溫泉所在的立霧溪中上游「內太魯閣」區域,因憑藉的天險環護,仍一直保持著世外桃源的化外之境狀態。


大正3年(1914)5月17日,在歷經長期準備後,高齡71歲,素有「理蕃總督」之稱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了「太魯閣戰爭」,並親自擔任討伐軍司令。這場戰役總督府大張旗鼓地派出兩萬多名軍警上山攻打為數僅約兩千多名太魯閣族。雖然太魯閣族奮勇頑抗,戰況激烈,只可惜實力與火力相差實在懸殊,日軍在8月28日宣告獲得最後的勝利。此戰役是20世紀臺灣島內最大的陸上戰爭,經由此役,日人也正式打開了過往一向神祕的立霧溪流域。


在太魯閣戰爭期間,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三大隊於大正3年(1914)在托布拉社(今文山)下方發現了溫泉,於是便以隊長深水武平次少佐之姓予以命名,稱為深水溫泉,這便是文山溫泉的首次發現紀錄。


戰爭結束後,為了對太魯閣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九月初警部梅澤柾率領作業隊,開始進行由峽口至內太魯閣的主要道路開發,藉以取代戰時倉促構築的軍隊用道路。這道路的設計規範寬度需大於1.2公尺,容人通行,並避免使用階梯,以便於運送物資。此外,沿途還需架設堅固的橋樑、興建警戒所等相關設施。同年(1914)10月,總督府也命令第三大隊自其轄下的四個中隊抽調部分兵力,聯合編成一支混成中隊(人數約兩百五十名),駐防於立霧溪北岸的海鼠山上,名為「海鼠山分遣隊」。


梅澤柾隊長經過7個月的艱苦施工,期間並開鑿出通過三角錐山西南山麓斷崖的道路(現今的錐麓古道),到了大正四年(1915)3月20日,這條「新城內太魯閣道路」終於完工。自此峽谷地形得以輕易地步行通過,原本由太魯閣峽口到塔比多(今天祥)的步行時間也自5日大幅地縮短至2日。


同年12月,內太魯閣道路最大的支線「支廳至陶賽道路」也起工興建,由塔比多(今天祥)的內太魯閣支廳起步,直向北方,經托布拉(今文山)、西寶,最終抵達陶塞(今竹村),進一步打通了前往深水溫泉的道路。自托布拉社(今文山)岔路逐步向溪底而行,有一道懸在兩岸間的鐵線橋,名為楓橋。「楓橋」是為前往「深水溫泉」的旅人所架設(差不多的位置上目前則為「溫泉橋」)。只是當時嚴格管制著蕃地出入人員,因此雖然道路已通,前往浸泡享受溫泉的卻仍以警察職員、海鼠山分遺隊兵員及當地的太魯閣族人為主。此一狀態應當是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山溫泉 深水溫泉
    全站熱搜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