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風景 矢崎千代二 戎克船

 

購置了一套由「日本旅行協會台灣支部」所發行的臺灣風景繪葉書。
裏頭共8張,皆是由日人矢崎千代二所繪製的粉彩畫。
1937年,他曾於臺北鐵道飯店舉辦「山水風物粉彩展」,
裏頭就包含了這組繪畫。


戎克船曾經是清朝中國與臺灣兩岸運輸的主要工具,
自從輪船出現,負起遠洋航運之責後,
戎克船便逐漸沒落了!
不過,一直到1930年代,基隆、淡水、大稻埕等港還是都可以見到戎克船停泊。
現在在大稻埕外的淡水河邊有一模型船,
是旅客們喜歡拍照的背景。

 

臺灣風景 矢崎千代二 鵝鑾鼻

 

鵝鑾鼻

 

幾次出海工作,看到遠遠旋射而來的光束,遙指陸地的所在,更能感受到燈塔對漂盪海面上船員所帶來的心理安穩感受。在日據時代,臺灣鵝鑾鼻算是日本所佔領土的最南端,洋溢南國氣息。因此,這裏的燈塔便也成為觀光旅遊的宣傳重點。對於這幅畫,我比較感疑惑的部分在於,為什麼天上的雲竟與地下的草地同色調呢?

 

臺灣風景 矢崎千代二 台南赤崁樓

 

 

台南赤崁樓

 

穿過殘餘的紅磚地基,一路嘎吱踏木板窄梯而上,我喜歡在赤崁樓頭欣賞透過窗欞而入的蒼翠綠意,而那色調原本該是屬於大海的藍啊!出閣再繞著圍廊四下環顧,周匝正是滄海桑田變幻下的明證。就連屋角的燕脊也已不敵光陰催殘地斑駁剝蝕了,顯露出繞曲的危危鐵筋來。

 

看著這幅畫,我覺得矢崎千代二似乎挺喜歡如此的街坊構圖,和描繪臺北保安宮的那幅差不離多少,不單單將視線瞄準古蹟本身,而是在意其與一旁民居的彼此關係。也因此較吸引我目光的倒並非背景聳立的赤崁樓,反是前頭那從人家院內拔起,帶出南國悶溼氛圍的椰子樹。

 

世界文化交流不那麼頻繁的過去,一地的風貌與色調總是單純,散發美好的韻律感,就正如此幅畫中的氣韻。現在各式風格交相混雜,我反倒覺得每個城市的面目都模糊辨了!而且讓人眼花撩亂,無法好好地讓目光休憩停留。

 

 

臺灣風景_矢綺千代二_阿里山

 

阿里山

 

阿里山的晚霞別有一番韻味。那一日,我和朋友們來到阿里山賓館頂樓,悠哉地斜倚在懶骨頭上,欣賞眼前燦斕霞光的變化萬千。要我選擇,黃昏的光景是比旭日東出來得更韻味深長,即便接著是黑夜來臨,迎接的也可能是繁星當空。

 

矢崎千代二這張阿里山構圖幾乎就與我印象中的一致,金橘的餘暉暈染在高聳小塔山與隔谷山脈之間,拉開了畫面的景深。腳下平臺上盞盞燈光隨著夜幕輕掩而亮起,溫暖平靜,是在邀請我們等會酒足飯飽後,不妨前往商店街逛逛,買些紀念品。

 

高中時代和社團朋友來到阿里山,一切印象竟然都是模糊的,只有那在神木前留影的合照還依稀留存。現在參天的巨木不在了,現地又豎起一棵小紅檜聊表世代交替。倒是有個朋友曾經秀給我看一罐玻璃苗瓶,說裏頭的紅檜可是直接組培自那棵讓人懷念的神木呢!神奇的科技,就要代理天神了嗎?

 

臺灣風景 矢崎千代二 農家

 

農家

 

偶爾放空閒坐時,回憶起腦海裏僅存的幾段年幼時畫面聲音,爺爺家的舊模樣總是特別地清晰。初夏遠方環繞的婀娜大屯山系,夕陽餘暉下屋旁榕樹下的迎風秋千,以及稻埕乘涼時偶爾閃過的夢幻流螢綠光,在在都是簡單卻雋永的美好。

 

在爺爺及鄰居親戚仍種稻的那幾年,雖然我應該才記事,但家裏那頭牛向我望來的澄澈眼眸仍是永久地晶亮。還有幾座以乾稻莖曡成的草墩,陽光下曬出的潔淨香味,多讓人回味啊!

 

在矢崎千代二這幅描繪臺灣農家的畫裏,筆觸雖不細緻,他仍成功地以黛青的遠山為背景,襯映出尋常農家溫暖簡單的生活氣息。其實同樣以臺灣農村紅瓦屋為背景的繪畫,我仍是比較偏好席德進空氣裏氤氳著水霧的手法。那樣的畫,是讓人看著,也就自然而然地進到了裏頭。
 

 

臺灣風景_矢崎千代二_裏街

 

裏街(保安宮一帶)

 

這幅富於鄉村老街風情的畫面,其實描繪的是臺北市保安宮一帶,在雞犬相聞的純樸年代模樣。那積著廚房餘渣的水溝、坐在門洞裏挑菜的婦女、戴著斗笠的行人,還有那背著弟弟,寂寞又羨慕看著鄰居兒童們玩樂的女孩,在在都圍繞在保安宮仰角插天的燕脊之下,靜靜地度著時光。

 

慶幸現今的保安宮在費心經心的整建後,能在延續過往歷史的模樣下重現煥彩。古蹟所有人若是沒有心維護復舊,政府介入往往也只是發包工程,尷尬地施做出個嶄新的四不像來。而非建物擁有者多置辭彙,不免又矯情造作,被物議干卿底事。近來金山慈護宮整建也是擺盪於要復舊已不堪折騰的舊建材還是要重新興築的選擇之間,只能盼最終能有較好的結果了!

 

現今在保安宮及孔廟一帶遊晃,氛圍仍是一派悠閒,帶著古味。曾經和父母在這散步半日,終了再到大龍街找尋美食大打牙祭,實是人生樂事!

 

臺灣風景_矢崎千代二_龍山寺


龍山寺

 

近期接連著到萬華龍山寺參拜了幾回。不免赧然,自己一直都不算是虔誠的信徒,是身體有病痛了,才想到求個心底靜安。

 

在日本畫家矢崎千代二畫裏的龍山寺沒有圍牆,當然在那棵大樹旁現在養有錦鯉的水池也不見蹤影。爸爸上個月站在水池邊和我說,他年輕的時候,還被廟方請來救治池裏的魚兒呢!那時因為養得密度太高了,環境水質又不佳,魚蝨肆虐,一天掛掉好幾隻錦鯉。畢竟就算在菩薩眼皮子底下,不好自為之,神仙也是難救啊!

 

龍山寺周遭環境我還是喜歡的。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臺灣的廟口或是四周,總常常被飲食攤圍得密不透風,以致於那精緻的建築全然被埋沒了,神的光彩膩困在油煙鑊氣裏,十分可惜。

 

臺灣風景_矢崎千代二_花蓮太魯閣峽

 

花蓮太魯閣峽

 

大正3年(1914)九月初,為了對太魯閣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警部梅澤柾率領作業隊,開始進行由峽口至內太魯閣的主要道路開發,取代太魯閣戰役時倉促構築的軍隊用道路。這道路的設計規範寬度需大於1.2公尺,容人通行,並避免使用階梯,以便於運送物資。此外,沿途還需架設堅固的橋樑、興建警戒所等相關設施。

 


梅澤柾隊長經過7個月的艱苦施工,期間並開鑿出通過三角錐山西南山麓斷崖的道路(現今的錐麓古道),到了大正四年(1915)3月20日,這條「新城內太魯閣道路」終於完工。自此峽谷地形得以輕易地步行通過,原本由太魯閣峽口到塔比多(今天祥)的步行時間也自5日大幅地縮短至2日,吸引了當時不少文人墨客的拜訪。

 


矢崎千代二用了偏離事實的神秘感色調描繪當時這片臺灣的著名山水。陽光灑落之處,植被亮綠,背陽山壁處則暈著墨紫。沿著山腹蛇盤的路徑間,他點捺出幾位遊客緲小前行的身影,更顯得山高水長。

 


提到穿越太魯閣的道路,常聽兩派觀點。有人認為日本人早就都開好了,也有只強調榮民闢建中橫的犧牲及功績。個人喜歡李宗瑞撰寫的「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一書。裏頭不帶個人感情地,羅列這條道路自無而有的點點滴滴,詳盡而客觀。這才是愛臺灣,而不是愛意識型態啦~

 

臺灣風景_矢崎千代二_封套
 

 

arrow
arrow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