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谷
從溫泉路上俯瞰有著如汝窯般雨過天青色的地熱谷溫泉池。
原本泉源四散,滿地泥濘。
幾經整建後,匯泉成池,
成了一勝景。
這裏是臺灣溫泉旅館地的濫觴,相信以後會更上層樓。 


     1911年,梁啟超應霧峰林獻堂之邀訪台,並在遊覽了北投後做了一首〈北投溫泉〉,詩道:「尋幽殊未已,言訪北投泉;曲路陰迴壑,海流碧噴煙,土膏溫弱荇,溪色澹霏煙,苦憶湯山淥,明陵在眼前。」幾經盤繞後得見隱於峻秀山巒中的噴煙溫泉,頗有秦人尋訪桃花源之感。也由於此處常年煙霧瀰漫蒸騰,聚泉成池,池色泛青,故素有「磺泉玉露」的美稱。

 

     在我小的時候,這邊倒是稱為「地獄谷」,一個鬼氣森森的名字,彷彿該有什麼意外等著發生。溫泉池邊一座祭拜孤魂野鬼的小萬應公廟,更坐實了這份恐怖。後來小小更動一個字,改成「地熱谷」,連帶禁止了危險的煮蛋活動。自己對於美食一向不過份熱衷,往往見遊客在溫泉區爭先恐後地搶個好位置浸入蛋籃和玉米,末了還不忘隨手丟垃圾,總生出幾分嫌惡之心,還好這邊懸崖勒馬。

 

     後來台北市政府大刀闊斧地重新規劃地熱谷遊憩設施,引進生態工法的概念,大幅降低水泥使用量,改採石塊舖面和木製欄杆,雖然暫時看來果然也有些刀截斧劈,過份簇新,不過時間一久大抵也就自然了。原先遊客是可環繞整個池子一圈的,現在僅一側有步道,另一側石塊則直堆上崖壁。幾年前參觀和平港,這種大石塊的堆疊更令人嘆為觀止。可以想見工人們是如何小心翼翼按著每顆石塊不同角度予以巧妙排列嵌合,才能在遠望時達成一整個優美弧度的效果。

 

     北投著名的「青磺泉」其實就是指這邊湧出的溫泉,因為溫泉水為強酸,水中所含的離子不易因氧化結合而析出,所以水色透明。而地熱谷一天的湧水量,根據李文鐘與陳志賢早年的調查報告約為12,460公噸,溫度約為攝氏68度,可使用量可說是相當豐沛。當然水量與水溫隨著降雨量會有所變化,大雨過後水量更為增加,但溫度會略為下降。溫泉匯成的池子是北投溪的源頭之一,池水水色微綠似玉,因此早年又有「玉泉谷」之稱。池底土層上泉孔密布,仔細瞧去可發現細細的水流偶爾伴隨氣泡持續冒出,在四周沉澱下一圈白色礦物質。

 

      在以前溫泉水全直接流入北投溪的時代,北投溪溪水的溫度是很高的,直接便可在溪床上的淺潭泡湯,潭旁還有一道日人稱為瀧的短瀑。而這樣流淌在溪床上溫泉,也生成了著名的「北投石」。

 

     北投石(Hokutolite,北投日語為Hokuto)是西元1906年由出生於日本愛知縣的岡本要八郎在地熱谷下游的北投溪中所發現的,是一種含有微量放射性的含鉛重晶石。現今在幽雅寧靜的北投善光寺庭院中還設有一座「岡本翁頌德碑」,即是對岡本先生的終身成就給予最高的敬意。北投石的外觀呈現菱形的六面體結晶,屬於斜方晶系,顏色通常為白色或褐色,硬度3.5、比重6.1,有些微的光澤,是一種溫泉沉澱結晶物。當地熱谷冒出的泉水流入北投溪並混合另一支流的冷水後,在水溫、酸鹼值適當時,鋇和鉛離子就會結合硫酸根而沉澱在河床或兩岸的岩石表面與縫隙間,形成一層一層細粒的礦物結晶殼。(岡本要八郎所採集的北投石標本目前存放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另該館也收藏有他所採集的澎湖文石標本。地質第32卷第2期,第88頁)

 

     北投石不僅珍貴稀有,也是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由於其聲名遠播,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於1923年親蒞北投溪探勘,並在1933年11月26日將其公告為「天然紀念物」,嚴禁採取。只是光復後,北投溪的北投石歷經多年的採擷,加上污水污染、溫泉水源被攔截取用,已見不到新生成的礦物,也很難尋覓到殘餘的晶體了。

 

     地熱谷溫泉泉質為強酸性的硫酸鹽氯化物泉,礦物質濃度非常地高,適合加以稀釋後再浸泡,市政府在此有統一取水,供給下游的溫泉業者使用。由於取用溫泉水的量大,所以總不見池水滿溢出來。規劃中溢水處是有段復育北投石的河道,巧婦難無米之炊,能不能有所成效就只能等著瞧。另各旅館浴室使用完畢的溫泉常一一排放回溪中。有的旅館還另接了自來水處從硫磺谷引來的白磺溫泉水,照樣陳倉暗渡到北投溪,青蛇白蛇水乳交融。雖然在沒有使用肥皂洗髮精的情況下,溫泉水排放不至帶來太多人為污染,不過常可見遊客誤以為有餘溫的溪水用來泡腳最好,實在不太衛生。

      

     說到污染,其實地熱谷溫泉裏也有明顯的砷離子,並造成了下游關渡平原的砷污染。不過,現在關渡平原的灌溉用水早就更換了,且研究也證實,砷只會在稻作的根莖聚集,米粒本身的砷含量都在標準值內,所以其實不必太過恐慌。而單純泡湯,又不是直接喝進嘴裏,自然就更無大礙了。

 

     地熱谷終年煙霧迷漫,氤氳驀地從微波的青綠水面浮升。我倒覺得此番景緻比夢幻湖還要夢幻。尤其近午的陽光間或從樹間篩落,頓時瑞氣千條,該是仙境而非煉獄。整建後的地熱谷呈現出一份全新的氣象,即便簡約卻更貼近自然與尊重大地。配合上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古色古香的溫泉博物館與市立圖書館的綠建築,這一連串的景點,真是市民泡湯消磨假日的最好去處。

 

DSC04453

逶過樹葉篩下的陽光在蒸氣裏散成了一道道可見的軌跡。

 

DSC04462

正從池底淺灰色泥中冒湧的溫泉,伴隨著串串氣泡。
湧泉口有些白色的礦物質析出沉澱,
有人說是氯化鈉,
因為沒機會撈些化驗,
也不知究竟如何。

 

北投石標本

這是一位好朋友所蒐藏的北投石標本。
並非整塊石頭都為北投石,
只有那包覆在外表那層皮殼才是。
在我所見過的之中,這塊算是有著最好結晶外形的了。

 

 

北投石

這一塊,則是我自己所蒐藏的北投石。

 

地熱谷熱氣

在一次冬日拜訪地熱谷的行程中遇著了這難得見到的奇景。
從池面上蒸騰的水氣遇著冷空氣,
凝結成可視的陣陣薄煙。
剛好一陣陣微風吹來,
在陽光的照射下,
薄煙轉扭成小型龍捲風,
自下而上盤繞。
數十道的氣柱此生彼滅,
歷時十數分鐘方止。
真是一場小型的魔幻秀。

 

地熱谷

溫泉水在石塊四周留下了一圈黃色的硫化物沉澱物。

 

地熱谷泉源

這可不是在煮蛋,
而是採集地熱谷的溫泉水樣標本,
準備回實驗室化驗。

 

北投溪溫泉泉源圖

從這張在日據時代報告中所附的地熱谷泉源概圖可看出,
當時地熱谷並沒有特別在出水口攔壩集水,
所以溫泉都是呈樹支狀的系統流動。

 

北投溪溫泉水排放

北投溪中使使用過的溫泉水任意排放情形。
左側流過來的清水是地熱谷的溫泉(混有另一小支流),
白色的濁水則是店家引自硫磺谷的白磺水。 

 

北投溪瀧

在溫泉博物館旁北投溪上的一道瀑布,
這裏是日據時期露天浴場的所在。

那時地熱谷的熱水尚未被全數引走,
高溫的溫泉可能是流至此處剛好下降到適合浸泡的溫度。

 

 

臺北名所繪圖  北投溫泉小

這是日人「鄉原古統」在1920~1925年間所繪製「台北名所繪圖」12幅中的一幅,
現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所典藏。
畫中展現了日治時期後段,
北投溫泉的繁盛景貌。
撐著陽傘,披著和服的藝妓閒閒地由花木扶疏間散步而過,
一間間的溫泉澡堂穿插其間。
是昇平和樂的溫泉鄉風情畫。

 

 

北投溫泉附近圖


這是從日據時代鐵道旅遊案內中影印下來的新北投地區地圖。
從上頭密密麻麻的溫泉旅館,
也可推知當時這裏的溫泉旅遊可也是相當地熱門呢!

 

大台北鳥瞰圖局部

上圖是擷取「大台北鳥瞰圖」的局部,
特別強調在新北投一帶的溫泉(即繪有冒白煙處),
包括了「地熱谷」、「硫磺谷」及「雙重溪」三處目前廣為人知的溫泉點。


「大台北鳥瞰圖」是昭和十年(1935)台灣始政四十週年紀念時,
台灣博覽會導遊手冊所附的地圖。
繪者為大窪四郎。

由圖中可見,中間偏右的「硫磺谷」位在左側「地熱谷」的上游。
因為地勢較高的緣故,
先民們充份利用重力,
埋設陶管,
將產自「硫磺谷」的白磺泉導引至熱鬧的新北投使用。
再配合上原有從「地熱谷」湧出的青磺泉,
讓新北投的泡湯文化更顯得豐富多樣。

而畫面中右側頂北投一帶的溫泉(即今日雙重溪、行義路)
由於與「硫磺谷」間夾了一道嶺脊,
所以溫泉水無法越嶺輸運,
而是往下送至天母,
在今天母公車總站附近設立了一處「天母溫泉」。

 

 

 

地熱谷前的小型解說館

地熱谷前新增的小解說館

 

地熱谷前的小型解說館室內

解說館內部

 

地熱谷前的小型解說館室內

解說館內部

 

 
北投溪溪床
 
第四瀧
 
地震後溫泉水中的硫黃結晶

20140212半夜臺北發生地震,
隔天剛好有採集到地熱谷的水樣。
這水放了一天,明顯變得混濁,
和地熱谷溫泉水樣一向的清澈差很多。
再隔幾天,許多鮮黃色的微小硫黃顆粒出現了!
這還是我頭一回看到的現象呢!
應該是溫泉水裏所含的硫化氫因地震緣故,
濃度暫時大增,
而遇到空氣之後,硫化氫便氧化而形成元素硫了。

 

 

那時北投溪還會冒著煙

日據時代,地熱谷的溫泉還未被大量截流,
因此可以流入北投溪,讓北投溪冒著陣陣白煙。

 
arrow
arrow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