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_西鄉從道與水野遵

 

牡丹社事件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13年,明治7年),為影響臺灣政治發展的一次重要事件。在日本,牡丹社事件則被稱為「臺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這起事件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也是清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


1871年10月18日(明治4年,同治10年),有一艘琉球國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山原號,在回航時因遭遇颱風而漂流至臺灣東南部的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除溺死3人外,有66人登島。不幸的是,幾天後他們遇上高士佛社原住民,54人慘遭出草,仍是死於非命。


日本先在1873年事先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臺調查,蒐集情報。後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僱用美國人李仙得(C. W. Le Gendre)為軍事顧問,並以問罪島上化外之蕃民為由,向臺灣出兵。


日軍於1874年5月8日登陸社竂(今車城鄉射寮村一帶)。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臺灣原住民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日本陸軍中校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原住民強烈抵抗(不知當時佐久間左馬太有沒有經過四重溪溫泉,不過,後來因石門古戰場是日本與臺灣的重要關係地,是許多日本人甚或皇族參訪重點,因此四重溪溫泉也就成為重要的宿泊處選擇)。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逆轉情勢,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原住民因而撤兵。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日本佔領焚燒村屋後撤回社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投降。

 

此次侵臺戰役歷程約2個月。日本派出軍隊約3600名,因為感染熱病死亡超過500人,又耗費600萬圓以上的鉅額軍費(尚且未計算添購運輸艦的費用)。後來日本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與清帝國和解,並在該年11月撤兵。


本張圖像明信片裏的影像為「日本西鄉都督、其幕僚及台灣原住民」,由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由軍隊隨行攝影師攝下。1908年(明治41年),臺灣總督府為慶祝始政十三週年,由日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印製成「紀念繪葉書」發行。照片中央側著臉的便是西鄉從道。而在其兩旁各坐著一位原住民。左側可能是恆春下群十八社總頭目潘文杰,右側則為isa。西鄉從道與排灣族頭目談判時,係先譯成中文,再由isa譯成排灣語(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141.)。斜躺在地的則為水野遵 (1850-1900),為此行日軍通譯。他曾留學中國,通曉華語,事先又已來過臺灣勘察。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上文中提過的樺山資紀擔任臺灣總督府首任總督,水野遵則出任第一任民政局長。兩人都曾經手過總督府於1895年採購新北投溫泉場用地的公文。而佐久間左馬太則在擔任臺灣第五任總督,和花蓮深水溫泉、明治溫泉的開發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結。

 

牡丹社事件_大日本琉球蕃民墓
 
明治七年臺灣征伐要圖_新編日本歷史地圖
 
石門古戰場
 
石門古戰場及琉球人墓
 

 

arrow
arrow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