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裏有間由臺灣檜木構築的大雄寶殿。 這棟市定古蹟位在圓山,就在捷運站旁,佔盡觀光地利, 只是廟方似乎並不太在意自身擁有的珍寶。 廟的周邊全用簡陋得幾近貧民窟似的水泥建築封圍起來, 若解釋說是低調不欲彰顯, 外牆偏又塗抹艷黃的油漆,配上紅屋頂,刺目且俗氣。
幾年前在圓山捷運站搭車的日子裏, 從月臺上就可以見到廟中高高搭著鐵篷,明顯是在維修著什麼。 後來才知道,就是在整建這棟從日據時期留下的大雄寶殿。
從外邊看去, 臨濟護國禪寺給人一種不過就是間嗆麗廟宇的感覺, 沒有開朗明闊的空間, 輜銖必較地搶著僅有的用地。 但,這日式的大雄寶殿和一側的山門就完全不同了, 很值得花些時間觀賞其構件和恢宏型式。
這天,我只是很倉促地經過, 儘量排除雜景,草草地拍了幾張建築侷部特寫。 等下回天清的日子,再好好拜訪。 只是,臺灣的建築景點往往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總不迴避,愛在一旁加上完全不相干妨礙品, 像是路燈、告示牌、廣告、風格不搭的屋子, 還有永遠糾纏不清的電線。 這對愛拍攝「到此一遊」的各國旅客而言,真是恨得牙癢癢的, 怎麼閃躲,就是拍不出一張沒有不速之客,具美感的照片來。
近年來學者「漢寶德」及「蔣勳」都在大力推廣生活的美學。 他們是早看出了臺灣根本的問題。 除了經濟,我們還可以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目前也只能暫時阿Q地換個角度想: 不知底細的,虔誠的香客遊客進到這護國禪寺, 見到裏頭竟藏著座古色古香的寶殿, 不施油彩的原木散發著古樸風華, 那種因為落差對比而引致的驚訝喜悅,理當能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