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梁啟超應霧峰林獻堂之邀訪台,並在遊覽了北投後做了一首〈北投溫泉〉,詩道:「尋幽殊未已,言訪北投泉;曲路陰迴壑,海流碧噴煙,土膏溫弱荇,溪色澹霏煙,苦憶湯山淥,明陵在眼前。」幾經盤繞後得見隱於峻秀山巒中的噴煙溫泉,頗有秦人尋訪桃花源之感。也由於此處常年煙霧瀰漫蒸騰,聚泉成池,池色泛青,故素有「磺泉玉露」的美稱。
在我小的時候,這邊倒是稱為「地獄谷」,一個鬼氣森森的名字,彷彿該有什麼意外等著發生。溫泉池邊一座祭拜孤魂野鬼的小萬應公廟,更坐實了這份恐怖。後來小小更動一個字,改成「地熱谷」,連帶禁止了危險的煮蛋活動。自己對於美食一向不過份熱衷,往往見遊客在溫泉區爭先恐後地搶個好位置浸入蛋籃和玉米,末了還不忘隨手丟垃圾,總生出幾分嫌惡之心,還好這邊懸崖勒馬。
後來台北市政府大刀闊斧地重新規劃地熱谷遊憩設施,引進生態工法的概念,大幅降低水泥使用量,改採石塊舖面和木製欄杆,雖然暫時看來果然也有些刀截斧劈,過份簇新,不過時間一久大抵也就自然了。原先遊客是可環繞整個池子一圈的,現在僅一側有步道,另一側石塊則直堆上崖壁。幾年前參觀和平港,這種大石塊的堆疊更令人嘆為觀止。可以想見工人們是如何小心翼翼按著每顆石塊不同角度予以巧妙排列嵌合,才能在遠望時達成一整個優美弧度的效果。
北投著名的「青磺泉」其實就是指這邊湧出的溫泉,因為溫泉水為強酸,水中所含的離子不易因氧化結合而析出,所以水色透明。而地熱谷一天的湧水量,根據李文鐘與陳志賢早年的調查報告約為12,460公噸,溫度約為攝氏68度,可使用量可說是相當豐沛。當然水量與水溫隨著降雨量會有所變化,大雨過後水量更為增加,但溫度會略為下降。溫泉匯成的池子是北投溪的源頭之一,池水水色微綠似玉,因此早年又有「玉泉谷」之稱。池底土層上泉孔密布,仔細瞧去可發現細細的水流偶爾伴隨氣泡持續冒出,在四周沉澱下一圈白色礦物質。
在以前溫泉水全直接流入北投溪的時代,北投溪溪水的溫度是很高的,直接便可在溪床上的淺潭泡湯,潭旁還有一道日人稱為瀧的短瀑。而這樣流淌在溪床上溫泉,也生成了著名的「北投石」。
北投石(Hokutolite,北投日語為Hokuto)是西元1906年由出生於日本愛知縣的岡本要八郎在地熱谷下游的北投溪中所發現的,是一種含有微量放射性的含鉛重晶石。現今在幽雅寧靜的北投善光寺庭院中還設有一座「岡本翁頌德碑」,即是對岡本先生的終身成就給予最高的敬意。北投石的外觀呈現菱形的六面體結晶,屬於斜方晶系,顏色通常為白色或褐色,硬度3.5、比重6.1,有些微的光澤,是一種溫泉沉澱結晶物。當地熱谷冒出的泉水流入北投溪並混合另一支流的冷水後,在水溫、酸鹼值適當時,鋇和鉛離子就會結合硫酸根而沉澱在河床或兩岸的岩石表面與縫隙間,形成一層一層細粒的礦物結晶殼。(岡本要八郎所採集的北投石標本目前存放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另該館也收藏有他所採集的澎湖文石標本。地質第32卷第2期,第88頁)
北投石不僅珍貴稀有,也是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由於其聲名遠播,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於1923年親蒞北投溪探勘,並在1933年11月26日將其公告為「天然紀念物」,嚴禁採取。只是光復後,北投溪的北投石歷經多年的採擷,加上污水污染、溫泉水源被攔截取用,已見不到新生成的礦物,也很難尋覓到殘餘的晶體了。
地熱谷溫泉泉質為強酸性的硫酸鹽氯化物泉,礦物質濃度非常地高,適合加以稀釋後再浸泡,市政府在此有統一取水,供給下游的溫泉業者使用。由於取用溫泉水的量大,所以總不見池水滿溢出來。規劃中溢水處是有段復育北投石的河道,巧婦難無米之炊,能不能有所成效就只能等著瞧。另各旅館浴室使用完畢的溫泉常一一排放回溪中。有的旅館還另接了自來水處從硫磺谷引來的白磺溫泉水,照樣陳倉暗渡到北投溪,青蛇白蛇水乳交融。雖然在沒有使用肥皂洗髮精的情況下,溫泉水排放不至帶來太多人為污染,不過常可見遊客誤以為有餘溫的溪水用來泡腳最好,實在不太衛生。
說到污染,其實地熱谷溫泉裏也有明顯的砷離子,並造成了下游關渡平原的砷污染。不過,現在關渡平原的灌溉用水早就更換了,且研究也證實,砷只會在稻作的根莖聚集,米粒本身的砷含量都在標準值內,所以其實不必太過恐慌。而單純泡湯,又不是直接喝進嘴裏,自然就更無大礙了。
地熱谷終年煙霧迷漫,氤氳驀地從微波的青綠水面浮升。我倒覺得此番景緻比夢幻湖還要夢幻。尤其近午的陽光間或從樹間篩落,頓時瑞氣千條,該是仙境而非煉獄。整建後的地熱谷呈現出一份全新的氣象,即便簡約卻更貼近自然與尊重大地。配合上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古色古香的溫泉博物館與市立圖書館的綠建築,這一連串的景點,真是市民泡湯消磨假日的最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