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田76 入口外觀
「青田七六」位在台北市青田街七巷六號,也就是在大安森林公園西側附近。 這棟建築屬於日本教授集體開發興建的「大學住宅組合」之一, 由足立仁教授所興建,落成於1931年。 臺灣大學地質學教授「馬廷英」於1945年日本退出臺灣後,住進此處。 雖然馬教授本人於1979年過逝,但是其家人在這一直待到2007年。
在2006年5月2日,台北市政府正式公告馬廷英故居為直轄市定古蹟, 訂名為:「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 為了讓古蹟活用,目前則委外開了間咖啡餐館,「青田七六」。
這裏生意很不錯,考量是古蹟,能容納的客人數也少, 所以想到這裏來喝杯咖啡,別忘了先打電話訂位呢! 我上回是因路過不小心發現,想進去卻吃了閉門羹, 這次兩個星期前先訂了位,總算是順利登堂入室。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11:30~21:00 週六~週日:09:00~21:00 預約電話:2391-6053
|
 |
青田七六就位在美麗青翠的青田街上
|
 |
入口車寄
空間介紹(抄自解說摺頁)
1931年足立仁教授所興建的本棟建築,座落於臺北市大安龍安坡426-32番地,佔地206坪。主屋位於正中央。為適應臺灣的風土氣候,擷取日式建築中適合居住的空間,再融入洋式建築的優點所形成。洋式空間包括接應室、食堂、書齋等,皆設置於外側。而傳統的和式空間則包圍在內側。雖然歷經歲月,又曾改建過多次,仍不失洋日融合的建築特色。
|
 |
入口處別緻的木柱基礎
一般的基礎是低矮的,這裏的卻刻意架高。而且,上頭貼的磁磚和臺大很多舊校舍一樣呢!
|
 |
玄關外側的小窗
我很喜歡這類木構的窗戶。
日式的造型多較簡潔。 我更喜歡的是中國傳統繁複的窗花。 |
 |
由另一角度看玄關外側的小窗
|
 |
溫暖的窗戶
|
 |
座敷的落地門
座敷就是榻榻米。裏面是一間可容納25人左右的包廂,舖設有榻榻米。我來的時候,裏頭剛好已被人包下了,所以無緣進去拍攝。
|
 |
小時候奶奶家也是這種刻花玻璃
看到這樣的玻璃窗花,真是令人思緒一下就跳到小時候。
|
 |
座敷的別緻小窗
|
 |
屋後的陽光室
|
 |
青田七六陽光室裏聊天的客人們
可以享受天光,又能躲開奧熱與酷寒。
|
 |
增建的戶外區
戶外區旁邊都是高大的樹木,感覺相當不錯。可惜蚊子太多,夏秋兩季實在不建議選擇此處安坐。 我想這邊的區塊主要應該是提供日式定食晚餐。
|
 |
另一側複雜的門戶窗欞
|
 |
木窗一角
用卡榫結構的窗框,帶有濃濃懷舊的歲月痕跡。
|
 |
窗戶下的支撐木片
|
 |
青田七六窗戶玻璃的塗鴉, 應該是舊主人小孩的手跡。
|
 |
進玄關後見到的深廊
為了保護古蹟的木質地板,進來是一定要脫鞋並穿襪子。出門時沒穿沒關係,現在有賣一雙10元的。
|
 |
應接室的六人座空間
在這個空間裏放置了不少馬廷英教授個人的物品,睹物思人。
個人是推薦這個位置。 等於是半獨立的小包廂,不必有低消,四周擺設裝飾又最有古意, 整個感覺就像是就到馬廷英教授的客廳坐客。 而且大部份的服務人員就在外側的玄關處, 要額外的服務時,隨時呼叫很方便。
|
 |
原本的書房一隅
牆上的照片都是馬廷英教授過往的身影
|
 |
原本的餐廳一隅
|
 |
屋後的廣緣
|
 |
坐下來喝杯香醇咖啡
這裏的下午茶約150元上下,有一份飲料外加糕點,口感不差,收費算是合理。 若是再將古蹟空間及日式氣氛納入考慮,那就更覺划算囉!
|
 |
或是品一壺清氛暖茶
這是我點的玄米煎茶。 到咖啡館,通常非必要我是不會點咖啡喝的。:p 我發現,要正確對焦到倒下流動的茶水還真難…一直對到壺嘴口。
|
 |
青田七六也提供簡單的日式定食。門外還留有要退還給豆腐商人的傳統豆腐板
|
 |
馬廷英教授身影
馬廷英教授為遼寧省金縣人,字雪峰。他出生於1899年,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學家。馬廷英一生治學嚴謹,思考嚴密,研究工作遍及世界各地。1980年2月,總統蔣經國先生特頒褒揚令表彰馬廷英教授。中華民國地質學會則於1987年7月16日通過設立「馬廷英青年論文獎」,紀念這位地質學大師。
我是常常聽到馬廷英青年論文獎…但沒得過…哈哈!實力差太多。 印象中,學生時代我好像一向都懶得也不敢參加什麼論文比賽,或是積極申請獎學金什麼的。 唯一一次是大四時申請系上的獎學金,還好有過。
|
 |
馬廷英的出版論文封面
|
 |
上面一篇文章的內頁插圖之一
|
 |
馬教授的書信
|
 |
過往馬廷英教授在臺大地質系辦公室的門把
|
 |
地質用傾斜儀
|
 |
二次大戰時被美軍子彈打到的書本
|
 |
舊皮箱
咖啡館裏並沒有特別註明這是不是馬教授本人使用過的皮箱。
|
 |
古董打字機
|
 |
學生送給馬廷英教授的退休紀念禮物
|
 |
應接室一角的閱讀沙發
這沙發是展示品,不能坐。否則帶本書在這裏翻閱,應該能讓人悠然度過一個下午。
|
 |
舊式門扣
|
 |
生鏽的門軸
|
 |
舊鎖
|
 |
斑駁的漆痕
|
 |
這是我看每位遊客都在拍的一景,拍爛了,但我也學著拍了一張
|
 |
澎湖的玄武岩
院子裏放置了些岩石標本,硬是要和地質學扯上些關係。
|
 |
石頭標本展示
|
 |
戶外展示的石頭標本之一
看來是臺大的藏品
|
 |
|
被挖出來的,埋在松山層的老樹
|
青田七六週邊的植物們: |
 |
黃了的麵包樹葉子
在亮軒的回憶裏,青田七六對過那棵枝枒繁茂、巍然高聳的麵包樹,是早就存在的了。所以從日據時代的足立仁教授、後來接住者馬廷英教授,都曾早晚從她濃 綠的涼蔭下走過,算是見證過那段歷史且如今仍健在的生命。唸小學時上課會經過露德之家,那院子裏頭也有好幾株特別高大的麵包樹,每到夏天,枝幹上便像 突然間似的,掛上一顆顆大如排球、金黃的果子。同學說,大概那果子可以拿來做麵包吧?所以叫麵包樹。後來才知道,她之所以得此名,其實是由於烹煮後味 道與麵包相似之故。這次到青田七六,抬頭找尋,只見果子已經都落盡了。倒是映著天光,有幾片黃透了的葉子顯得特別可愛。秋天是到了。
|
 |
青田七六檳榔樹上的合果芋
合果芋為天南星科植物, 最大的特色便是耐陰好養。 即便在陽光無法直射的室內,光插水中, 同樣活得興興頭頭。 青綠的葉面灑著白斑, 還會隨著年紀長出不同型態, 這些更是合果芋極具吸引力之處。 因此從小我就很喜愛她。
青田七六的後院有幾棵瘦高的檳榔樹。 看亮軒的文章說, 小時候他就留意到萬年青爬滿了檳榔樹幹。 我至現場一瞧, 細長的幹上果然澎鬆地攀覆著一層綠意, 我還真沒見過這等奇觀呢! 只是這勢若遊龍,盤旋上天的, 是合果芋外加些黃金葛。 有可能是亮軒弄錯植物名稱了, 杆狀的萬年青是構不上樹的。
近年來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 很流行, 其創意領導人 Patrich Blanc 在臺灣的國家音樂廳內也設了一面綠牆:「綠色交響詩」, 有去聽過表演的人應該都會讚嘆大廳那片生意盎然的美。 他寫的書就曾說明自己的概念源自於自然界中附生在岩壁或是樹幹上的各式植物, 他只是藉由觀察,去仿製出一個適合綠意垂植著生的環境。 而青田七六後院的這幾片由天南星懸掛成的綠瀑,更顯自然!
前幾個月從奶奶的露臺上折了一段合果芋。 爸爸問我要做什麼? 我只回說要拿回我自己家的陽臺上種。
奶奶已經臥床六、七年了, 近來更整日渾屯,沒什麼意識。 之前我回老家的時候,常常看著她在露臺上整理花花草草, 知道那些都是她心愛的植物, 所以現在我將某些適合我這裏環境的分了株, 拿回來種在自己身邊, 這也算是能替奶奶天天照顧著他們吧? 我希望有那麼一天, 這一段來自奶奶的合果芋也能將陽臺欄杆妝點成綠意盈盈。
|
 |
院裏檳榔樹的根
|
 |
青田七六的夜晚
青田街週邊晚上很寧靜, 所以夜裏的青田七六也沉澱著一種安定氛圍。
|
 |
暈黃燈光從窗欞格柵間散出, 特別有家的溫暖。
|
「青田七六」外觀內裝古樸,交通又方便,再加上有控管人數,所以整體感覺很不錯, 是個三五好友聚會的好所在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