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遠在南美的瑪雅文明,吳哥的石造寺廟建築也一直是我計畫中想探訪的文明古蹟。柬普寨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人謀不臧,讓人民總是在困苦的生活環境中掙扎。而在暹粒(Siem Reap)這個小城市北方的偉大古蹟群,不啻為當地的居民帶來了不少的觀光收益。於是大街小巷都可見到招攬生意的嘟嘟車,各個寺廟景點也都是衣著破舊的小朋友纏著要你買些廉價的紀念品。當然,這些都無損這些古老建築所散發出的沉靜之美。在這裏,腳步不妨放慢,細細去感覺那些舊時的石雕工匠們是怎麼用他們的青春歲月,一刀一刀地將整個獻給神明的廟宇鑿出。
而最常在書本明信片中見著的小吳哥(也就是吳哥寺)當然是不容錯過的景點。這座建築是西元1113到1150年間由吳哥王朝的Suryavarman II (蘇耶跋摩二世)所規劃興修的。它不僅是寺廟,是皇宮,是陵墓,在護城河圈圍的範圍中,當時也估計住了20,000人。即使大部份木造易損的構件現在都蕩然無存了,剩餘的石造主體依舊大部份完整,並在逐步的維修復舊中。要上到最上層平台去近看那五座高聳的塔,得先爬上那著名的陡峭異常的階梯。當腳底板踩著那大約只有十來公分寬的階面,小心翼翼地向上緩行時,心裏也才會對這人類偉大的文明有了全然的敬意。
|
|
一大早,到達吳哥寺來參觀的遊客就絡繹不絕,這讓我想達成「無人的吳哥窟」拍照計畫徹底失敗。可見,下次可能得天還沒亮就來這邊,才有機會獨自享受這壯觀的石造建築了。在西側不遠處也有熱氣球可供搭乘欣賞日出的景色,原本計畫中是要花錢上去瞧瞧日落的,不料,熱氣球竟然只有在早上才開放,我們只能轉去別的地方晃晃。(後來看了學弟先前在熱氣球上拍的照片,距離怎麼比想像中遠多了…,不過,沒親身經歷的事就是會心癢,就去試試。)
|
|
這一張吳哥寺的衛星影像圖是由Google Earth擷取而下(左方為正北),目的只是要幫助大家瞭解吳哥寺的大致形貌。吳哥寺一般也稱為小吳哥,指的就是上頭照片中由護城河所繞出的範圍,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長約1.3公里,護城河的寬度則為200公尺左右。在東西兩側有橫跨護城河的大道通抵寺廟的中軸線。吳哥寺較特殊的一點就是其大門面朝西方,和大多數當地的廟宇朝向東方有所不同。也因此西方的那條大道是有砂岩舖面,東側的那條就只是道土堤,提供運送貨物的功能。
寺廟中心由四道圍牆環繞,最外的一道離護城河很近,以磚紅壤建成。其餘三道則在中心,這由上面的照片可以清楚地觀察。在所環繞的八十二公頃土地內,位於中間平台的寺廟大概只佔了近九公頃的面積;其餘十分之九屬於包括皇宮在內的城市,由於是用不耐用的建材築成,並沒有任何的遺蹟留下。根據傳統,皇宮應該是位於北側。古城有呈格子狀規劃的原始街道,目前在林木野草間還依稀可以看出某些街廓的模樣。
下面就帶著大家由西側護城河的大道進入吳哥寺來大略參觀一下囉!
|
|
西側護城河上的堤道長約250公尺,寬則有12公尺,以砂岩舖面,是目前遊客進入小吳哥的主要通行道路。不過,其北半部已經塌陷,行走有危險性。這個護城河也不知道深不深。看衛星影像圖,乾季的時候,有些地方都是乾的,所以大概是不會太深吧!而且當地的小朋友喜歡跳到河裏頭玩水。
|
|
在橫跨西側護城河的大道中央有向兩側延展而出的平臺,階梯向水面下降,形成可提供船隻上岸的碼頭。在大道的開頭及碼頭這個部份,周圍都有用五頭或是七頭蛇(Naga)為裝飾的欄杆。Naga 其實是印度的符號,不過,在此融合了當地傳統龍的形象(帶來降雨,也是彩虹的象徵,連結了天界與人界),放在用來通聯平民居住地的Yashodharapura與神聖吳哥寺的大道上正適合。事實上這條參道比寺廟晚了一個多世紀才建好,其圓柱風格即是證明。
|
|
環繞小吳哥的第一道牆在西側有最大的入口建築(gopuras),共有三道前頭有階梯的門,其屋頂參差,富有韻律感。
|
|
近看主入口兩側的入口。
|
|
最外圍的主入口長廊尾端也各有一處與地齊平的入口(上圖照片中最右側的入口,可與照片中左側有階梯的入口做比較。)這個入口當初是為了讓大象與貨車通過而設立的,因此並沒有階梯。原本在門前也有木製的橋橫跨過護城河。當然,經過了幾百年,這木橋早就腐爛不見了。
|
|
主入口其實並不大,兩側立有成列的方柱,有的上面佈滿了精細的圖紋雕刻。一位當地的老者無聊地坐在門口發呆。他心裏會不會遙想,若是生在吳哥王朝最興盛的年代,生活整個的就是有不一樣的風貌呢?
|
|
入口塔門北側的假窗及窗戶間的阿帕撒拉仙女。這裏的仙女雕工很精細(如下圖),值得細細地欣賞。
|
|
|
踏上階梯,進入入口塔門後,由不大的門可以見到吳哥寺就聳立在眼前。只是還有一段長長的參道得走。
|
|
沿著參道朝前行,兩旁的草地上可以見到各有一棟所謂的藏經樓。由於這兩間建築四面都有階梯出口,所以有人推斷過去應該是某種神龕,而非經典的收放處。(上圖為南側的藏經樓)
|
|
北側藏經樓
|
|
南側藏經閣前有裝飾華麗的小白馬可供遊客騎乘,當然是要收費的囉。
|
|
在兩座藏經樓的前方(東方)有蓮花池,不過,南側的那一座這次去並沒有水,只有北側的那一座種了不少蓮花。從蓮花池拍吳哥寺是最熱門的景點,因為在這個角度才可以把五座尖塔同時入鏡。可惜那時不知道,兼之又超想上廁所的,隨便按了幾張照片,也沒四處張望就趕去方便了,唉,真是可惜啊!蓮花池裏乘著橡皮輪子採蓮的少年。看他身手矯捷地用手撥水,划到這,划到那,也才發現,原來睡蓮的蘆莖竟是那麼地長啊!真是有點嚇人。
|
|
總算快走到參道底了,這才能正式進入到吳哥寺中。抬頭已可見到五座高聳的尖塔。(不要和我說只看到三座喔!仔細看一下,左右兩座後面還露出了一點點後面的兩座塔啦!再次頓足,沒拍到同時五座塔顯現的角度,唉!)
|
|
踏上階梯,上到呈十字形的平台往回看入口。這處平台從建築元素來看,可能是仿原始的設計建造而成。
|
|
從十字形平台上回望參道北側的蓮花池。
|
|
在第一層裏四面的迴廊都有精美的石雕壁是一定要參觀的。進入第一層入口後,我們先向右轉,進入迴廊,欣賞浮雕囉。
|
|
西廊南翼。在此面四十九公尺長的雕刻主題是「庫魯之戰」。印度史描述般度與俱盧兩個敵對親族之間的戰爭,其中最劇烈的一場戰役是發生在印度北部的「庫魯之戰」。在壁雕中,俱慮軍從左側進攻,般度軍則從右側迎戰。在最左與最右,兩軍以整齊有序的陣容邁進,指揮官騎乘馬車與戰象,在軍樂聲中往中心推進。經過十八天的混戰後,所有的戰士皆陣亡,代表那個時間結束。
|
|
庫魯之戰中俱盧軍整齊地出發迎戰。士兵們一手拿矛,另一手持盾護在胸前。
|
|
從右側進攻英莮的般度軍戰士。
|
|
兩軍開始短兵相接。
|
|
另一側也是戰況激烈。
|
|
還真是一場混戰啊!很多士兵們都已經中箭身亡,有的甚至連頭都被砍下來了!真是場殘忍的戰爭。
|
|
照片裏右方尾端為第三圍的西南角樓閣。有四個開間可用來雕刻。浮雕以神話故事為主,大都取材自「羅摩衍那」與「黑天的英勇事蹟」。這兩部作品的主人翁都是毗濕奴的化身。
|
|
在西南角樓閣上的西開間北面。有一個神祇般的雕像立在出入口,被眾多愛慕的女人圍繞著。有個解釋是濕婆神扮成乞丐來測試隱士們是否已經克服感官世界的虛榮。他們的妻室一看見溼婆,立刻被祂的外貌吸引住,使得隱士們妒火中燒。
|
|
在西南角樓閣上的南開間東面,壁畫呈現眾猴哀悼巴林過世的情節。上圖是其中一隅。這個故事出自「羅摩衍那」:巴林與須羯哩婆那個猴兄弟決鬥,羅摩為了協助盟友羯哩婆而對巴林射了一支箭。巴林氣絕身亡,愛妻多羅(巴林從須羯哩婆身邊搶過來的)及眾猴在一旁悲傷不已。
|
|
由西南角樓閣望向南廊西翼,在此處有94公尺長的行軍隊伍淺浮雕「蘇耶跋摩二世的軍隊」(Procession of Suryavarman II),是根據史實刻鑿而成,呈現的寺廟的建造者蘇耶跋摩二世及其軍隊。在第三圍的四周長廊建築師為了保持通道的寬敞,同時也考慮到結構的完整性,因此使用了兩排廊柱。內排支持自撐結構拱頂的外部,外排較短的廊柱則支撐半拱頂。這樣設計的缺點是使得內側兩公尺高的淺浮雕採光不均,愈往頂部愈暗。
|
|
由西南角樓閣回看西廊南翼。可以看到半拱頂(extrados)傾斜的屋頂是用砂岩雕成仿屋瓦的形式,最後的一塊上另外刻上了獸頭的形貌。另外在參差的屋頂接縫間也以多頭蛇Naga做為凸起的裝飾。
|
|
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坐在王位上(為了凸顯他的尊榮地位,比例特大)。軍階可由涼傘數來做判別,國王的四周豎有特別多的涼傘。中國元朝使者周達觀曾寫道:「其諸臣僚國戚皆騎象在前,遠望紅涼傘,不計其數……。」
|
|
公主和嬪妃們乘坐裝飾華美的轎子。
|
|
排列整齊的士兵,手執長矛,一步步地向前(邁向死亡嗎?)。
|
|
角樓邊的門框之上都有雕飾精美的一尊尊小像。即使是歲月長久,經過風化,依然奪目。
|
|
由東南角樓閣回看雕有六十六公尺長「天堂與地獄」壁雕的第三圍南廊東翼。照片中間外凸的建物就是南塔門。
|
|
在第三圍南廊東翼的淺浮雕主題為「天堂與地獄」。其實上圖的這處淺浮雕是有三層,礙於畫面比例的關係,只裁切出下面兩層來。上面指的是天堂,下面是地獄。很顯然的,地獄是活潑有看頭多了…大概是人性本來就喜歡看刺激的事物吧!對之也總是比較有想像力。不然那種瀷狗血的八點檔和壹週刊為什麼銷路會那麼好呢?呵呵。
|
|
應該是天堂的一隅。果然無聊吧?連畫面中的人看起來都百無聊賴地坐在那邊發呆,有幾個人還興沖沖地朝著畫面外張望。
|
|
上圖是刻出下地獄的靈魂正在接受閻摩的審判。閻摩是地府的判官,有十八隻手臂,騎在他的傳統坐騎,水牛,的背上。
|
|
在地獄裏,無間地獄火正在燒烤惡人的身軀。其實一開始我還看不懂,想說是在收成什麼農產品哩,看起來是蠻像地瓜、玉米還是什麼的。
|
|
看完了「天堂與地獄」石雕壁後抵達東南角樓閣。這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裝飾。繞過這個轉角,就來到了東廊南翼,在這邊長四十九公尺的石壁雕主題是著名的「乳海攪拌」(Chruning of the Sea of Milk)這個故事是屬於印度教創世的神話,源自「薄伽梵往世書」。巨蟒婆吉盤繞在作為攪棒的曼陀羅山上。善神與阿修羅們輪流拔動牠的身體來轉動曼陀羅山一千年,以攪拌宇宙海(即乳海),企圖獲得長生不老的甘露。
|
|
魔王羅婆那抓住多頭巨莽(蛇神)婆蘇吉的頭。同樣的故事在大吳哥城的城門外橫跨護城河的橋上也都可以見到立體的雕塑喔。
|
|
共有九十四個阿條羅們,一字排開,努力地拔蛇。
|
|
在石雕壁的中段刻有做支軸的曼陀羅山,四隻手臂的毗溼奴正在發號施令;祂也化身為巨龜在下方當做支撐,以免曼陀羅山沉到海底去。壁化上方有許多飛天的仙女,他們是在攪拌的過程中誕生的。
|
|
曼陀羅山的另一側是八十八位的善神反向拔蛇。說是善神,其實在獲得甘露後,就違背諾言,不願將甘露分一半給阿修羅,也是蠻詐的。
|
|
巨大哈奴曼在善神的後頭拉著蛇尾指揮。
|
|
在阿修羅與善神的腳底就是宇宙海,以一團旋轉的海洋生命做為代表。
|
|
看完了「乳海攪拌」,接著會來到東廊中間的塔樓。這個塔樓與吳哥寺主要入口西塔樓的規模相當,造形繁複。
|
|
轉進塔樓瞧瞧,就可以發現塔樓天花板石頭的堆疊還真是對稱啊!當初要切割和安放這些大石塊,一定是花費了不少的心力。
|
|
位在東廊塔門外稍偏北一點點的磚造Stupa(浮屠)。這是這間原本獻給毗溼奴轉成佛像寺廟的證據之一。原本stupa是放置聖骨用途,後來轉換成像徵宇宙。他的五邊代表了土、水、火,空氣以及天界。
|
|
接著到了東廊北翼,這邊有五十二公尺長的石雕壁,名稱是「毗濕奴大勝阿修羅大軍」(Vishnu's Victory over the asuras)。看到這邊已經有點疲乏了…想睡覺,隨手拍拍而已。
|
|
這邊的戰況也是挺激烈的。
|
|
看完了毗溼奴大勝阿修羅大軍就是抵達東北角樓閣,這兒沒有什麼雕刻。我發現這邊的工作人員都還蠻愛唱歌的。像是這位待在東北角樓閣的女的,就自己拿著歌本哼哼唧唧的,自得其樂。
|
|
八臂的黑天騎在迦樓羅上,對阿修羅波諾展開攻擊。
|
|
突然發現在石壁的一角,竟然刻有一支樂隊呢!敲鑼吹喇叭的,好不熱鬧的模樣,連最左邊的士兵都忍不住回頭來瞧瞧,嘴角不禁微笑起來。
|
|
|
|
阿修羅波諾有很多手,雖然最後被黑天砍到剩下兩隻。其實我覺得阿修羅的造形也是不錯看啊!好像千手觀音喔。
|
|
黑天在與波諾鬥完法後,向濕婆神請示。
|
|
接續接受黑天請示的濕婆神。
|
|
在第一層與第二層間西北與西南角的空地上有兩間藏經閣。
|
|
這是連接第一層與第二層長廊的台階。這可是所謂的天梯呢!從這邊爬上去可就成仙了。
|
|
第一層與第二層迴廊間在西側有一呈十字的迴廊銜接。左圖中是十字?廊連接到第二層的台階,上圖就說明過了。不過,這邊要強調的是,鄉十字型迴廊間就隔出了四個石池子,就是左邊照片底的凹陷處。當然,在別處也都有直接上到第二層的台階,只是沒有屋頂而已,像右圖。
|
|
第二層就一些迴廊和許多壁上精美的仙女石雕。
|
|
第二層平台在靠西側處比較寬敞,有兩棟較小的藏經閣(照片中的右側有拍到其中一間)。好了,還是趕緊上到第三層去瞧瞧吧!
|
|
參觀完第二層,開始要爬那著名的陡峭階梯上第三層啦。寺廟的這最上層有五座塔樓與環繞的長廊,要實像爬山最後一段攻頂的路。台階即使只是上升十一公尺,但實在是陡峭,階面又狹窄,走來讓人不由得小心翼翼。
|
|
好不容易爬了上來,欣賞一下登高的風情吧。不少遊客擔心自己會卡在樓梯上,所以乾脆就在下邊等著。
|
|
最上層的連結長廊(左側是中心塔下方,右側則是圍繞最上層四周的長廊其中的一段,中間是連結廊)。圍繞最上層四周的長廊綿延六十公尺,四座塔樓分據四角落,以四條軸向廊連結中央神龕塔樓。整體上俯瞰就是呈一個田字型。
|
|
|
中央尖塔。在裏頭中央尖塔下方的空間漆黑一片,很危險。聽說地面下已經被挖出一個二十五公尺深的大洞,而埋藏在此的寶藏當然是很久以前就被掠奪一空啦。法國人在1934年也只挖出幾片金鉑。
|
|
中央塔上也都有華美的雕刻裝飾。
|
|
這石梯還真的是太陡啦。下去的時候大家都排隊死攀著旁邊加製的鐵扶手而下。有的人腳步異常謹慎,造成後頭大排長龍,隊伍直拉到中央塔下,下到第二層得花上半個小時。
|
|
後來夕陽西下回程的時候又經過吳哥寺門口,總算是見著傳說中穿著橘紅色袈裟的僧人。我連忙請嘟嘟車駕駛阿明暫停一下,跑去護城河上頭搶拍了這一張照片。
|
|
這次來到吳哥寺參觀算是一嘗宿願。問我還想不想再來看看呢?那是當然的囉!而且愈快愈好。畢竟,很多東西都是回來查書才知道漏掉沒看啦!按慣例,我還是很少拍有自己的照片。為了證明曾經到此一遊,還是放上兩張被偷拍的照片好了,以資記念(好像太專心以致於目瞪口呆)。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