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芳寺

巴芳寺與其東側長長的架高引道


2007年8月底我搭著機車所拉的綠帆布篷車來到了吳哥皇宮遺址。

大部份遊客喧鬧蜂擁在車輛往來的象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以及癲王臺(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之間,
古蹟沒了該有的肅靜。


大概很多人心底都會覺得吳哥的寺廟古蹟,逛來看去還不一個樣:
就是用大塊石頭砌起來的一群參差高塔,
然後上頭雕鑿了各樣的花紋、神祉與仙女,
看久了也乏,覺得沒了新鮮味。
於是自然而然地就選擇停車處的景點看看,
懶得再多花腳力。


而我一向不喜嘈雜。
為了暫時躲避人潮,
決定先轉往位在東南側的巴芳寺(Bapuon Temple)。

果然那兒人稀語靜,一派安詳。


巴芳寺是吳哥王朝烏岱亞迪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於1050~1066年在位)
所修建的國廟,一開始是奉祀印度教的溼婆神(Shiva)。
吳哥王朝基本上也信仰君權神授的概念,君權融合神權。
每當新國王即位之際,他就會開始為自己修建一座「國廟」。
這些廟除了是表現對神明的崇拜外,
其實也往往也就是國王的陵寢。


巴芳寺就緊臨在皇宮遺跡之南,
其長達425公尺的北側圍牆外就是皇宮的南邊護城河。
佔了如此地利之便的國廟,想來興建的國王當時可能也有貪圖省時之想。


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於1225年所著的《諸蕃志》裏有真臘條,記載著:
「西南隅銅臺上列銅塔二十有四,鎮以八銅象」。

另曾代表元朝出使真臘(即今吳哥)的周達觀在所書寫的「真臘風土記」裏,
也留下了對巴芳寺的紀錄,
他如此寫到:
「『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
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
又其北一里許,則國王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


參照地圖比較相對位置,
金塔就是遊客必到,位於吳哥城中心的巴揚寺(Bayon),
而銅塔應該就是巴芳寺。

巴揚寺中心塔高45米,
巴芳寺的銅塔可見更高,估計主塔高度約有50米
只是今日已不存在了。

 

15世紀後期,巴芳寺改為佛寺,
在第二層臺基的西邊修建了一尊長70多米,高9米的臥佛,
銅塔有可能因此而被拆除。

且巴芳寺臺基原建立在沙土上,
在堆疊沉重的臥佛時,或許就使其大部分坍塌了。


 

巴芳寺初始建築的3D復原圖

在這邊附上從Youtube上找到的巴芳寺初始建築的3D復原圖…

看了這段影片,就省了文字囉囉嗦嗦的敘述呢!
也真是很佩服製作影片的人。

 

巴芳寺

巴芳寺入口的塔門

大部份吳哥的寺廟大門都開在東側,
面對太陽昇起的方向,
一早就迎來旺盛的生命之源。
所以我想,雖然皇宮在北面,
國王要來,也還是得繞道由東面而進呢。

 

巴芳寺

塔門入口基座

大體而言,
巴芳寺較為素雅,
雕刻少,且多為浮雕,
而更多石柱則保持光面。
我比較喜歡其基座凹凸多層次與多角度的處理手法,
穩重中帶了輕巧。

 

巴芳寺

入口塔門一側

吳哥的窗戶多有葫蘆形相疊而成的柱狀窗欞,
這裏應該是已經逸失了,
但又怕上頭的組構沒了支撐掉下來,
所以塞了些新的石頭,成了一堵不透光的牆。


 

巴芳寺

巴芳寺最突出的特色  長達172公尺的架高引道

來到巴芳寺,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條從入口塔門一路筆直延展至正殿的石舖引道。
它長達172公尺,由架高的石柱撐起,
工程真浩大。
在引道兩旁都可見到深挖凹陷的池塘,可以作為暴雨時的滯洪池。
難道過去這裏特別會淹水?
為了保持進出暢通,所以不得不將引道架高處理。


 

巴芳寺

走在架高的引道上,
似乎自己正是時尚大秀裏摩登高尚的Model呢!

 

巴芳寺

這些石柱一排三個,
上下雕花。
有的可能是後補的,
徒具外形,缺了細部的刻紋。

 

巴芳寺

一旁積水的凹地。
我是在非旺季,也就是雨季來到吳哥的。
但其實也還好…只有兩天在午後突然下起約莫半個小時的傾盆大雨,
接著便又放晴。

 

巴芳寺

引道中間的另一建築群落

 

巴芳寺

散落的石塊

 

巴芳寺可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立體拼圖了。
怎麼說呢?


根據手邊的資料,
從1908年起,柯馬耶(Jean Commaille,1868-1916)對巴芳寺進行首次的清理及修復工程。
只是到了1943年,北面發生了大規模的坍塌,
一夜之間四分之一的金字塔型寺廟表面消失。
推測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建築物表面的砂岩砌面太薄,
以致無法支撐金字塔山型廟宇內部所填充的大量沙土。


1960年由法國的考古學家組織隊伍開始進行修復工程。
他們是以先將石塊一一拆散,編碼,再重組的方式,想將不穩的寺廟回歸原貌。
只是1971年起柬埔寨赤化,內戰連連,
法國人只能被迫離開,修葺工程被迫中斷。
更慘的是,記錄著拆散石塊編碼的紀錄遺失,
相關的國內人員也被當成判徒趕盡殺絕。
所以散落一地的石塊就無從重組了。

 

1995年2月,由於柬埔寨皇權政府的冀望,
以及法國遠東學院、法國外交部和文化部的合作意願下,
該施工程得以重啟。
一組以法國考古學家為首的考古隊重新開始修復工作,
很多缺陷的部份就先以新石塊補上。
2006年5月巴芳寺遺址部分開放,
而到了2011年4月,整個遺址的修復才算是完成了。

 

巴芳寺

寺廟周邊約有30萬個石塊散布在十公頃森林裡。
光看這個數字,
就覺得要將這些形狀大小都不一的石頭拚回去,
真是困難啊!

 
巴芳寺

一塊塊的石頭疊在一旁,
我想,很多都無法再歸位了吧?

 

巴芳寺

這呈凸字形的石塊通常是圍牆的頂蓋,
現在也被丟棄在廟一旁。

 

巴芳寺

來到了巴芳寺主殿下
因為正在進行修整,所以很多地方並未開放。
也能清楚地看見,一些找不回來的遺失處,
沒辦法,就只能用新切割的石塊來填補了。

 

巴芳寺
 
巴芳寺

巴芳寺側面

 

巴芳寺

上圖中最高的那一疊石塊連同藍色塑膠布覆蓋的部份就是臥佛所在之處。
很可惜,
這此拜訪都在施工,沒能好好參觀。

 

 

巴芳寺
 
巴芳寺
 
巴芳寺

遺址旁用來整建的建材


紅色是火山岩(應該是凝固的熔岩渣)
灰色則是細粒的砂岩。

 

巴芳寺

主殿兩側有較為精緻繁複的石雕

我覺得,
柬埔寨政府應該要將此處的觀光收入撥出部份來培養雕刻人才,
持續地用細工來修復這些古蹟。

 

巴芳寺

被地衣覆蓋的石雕

 

巴芳寺

一面石雕


這石雕是兩隻相撲相鬥的獅子,
不知有何特殊的含義?

 

巴芳寺

另一幅則是獵人持弓近距離箭射豬隻,
這好像是在寺廟裏比較少見到的描述平民生活圖像。

 

 

巴芳寺

主殿的一些窗戶也都封死了

我感興趣的倒是照片左側不小心拍到的屋子。
這看起來由竹片編牆,茅草舖頂的小屋應該就是修復人員起居所用,
也是當地民居的形式。
在吳哥,其實石製的建築都只是用在寺廟。

 

巴芳寺

正殿的另一側

 

巴芳寺

現存的主殿正中的高塔

 

巴芳寺

正殿內側一瞥

我來到的這一年,巴芳寺還有很多地方正在整建,
所以後方以及上面原本高塔羅列的區域都無緣拜訪。
所以,我希望將來還能有機會再去瞧瞧!

 

 

arrow
arrow

    bu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