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水一方、褚紅泉成塘
花蓮萬榮火車站附近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是近來熱門的旅遊景點, 只是大多數人並不會再去留意近在咫尺的萬里橋溪。 這條溪不僅有雄偉峽谷、寶藍清涼的溪水、還有溫泉湧現其間! 只要多安排半天跋涉,便能暢快地享受一趟天然的三溫暖之旅。
萬里橋溪屬花蓮溪流域, 與木瓜溪、壽豐溪構成花蓮溪的三大支流。 其發源自中央山脈白石、安東軍、能高等百岳山頭的東側,在鳳林注入花蓮溪。 昔日名列台灣第四大林場的林田山便是位於這條溪上游的集水區內。 日冶時期,日人在林場範圍內的萬里橋溪先發現了溫泉,並標示於地圖上。 他們將泉水引出,修建旅社經營管理。 而後在1939年開始,日本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取得森林採伐許可證之後, 正式開始進行伐木作業,同時也於現今的森榮里興建辦公廳舍、住宅。 這處伐木基地日本時代稱作「森坂」, 意思便是一個長滿森林的山坡。 光復之後,伐木作業繼續進行,在1960年代更達到全盛時期。 此時的森榮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二千多人。 有小學校、幼稚園、中山堂、製材廠、火車站、 修理廠、醫務室、福利社、食堂、公共浴室、攤販市場等。 繁榮的景象讓這裡有『小上海』之稱。
當時有一條輕便鐵路沿著溪谷迂迴而上, 終止於海拔二六○○公尺的中央山脈稜線東側。 這條鐵道既載運伐木工人與機器上山,也輸送原木而下。 因為陡峭地形的限制,沿途有三處路段是架設高空纜車索道以連接伐木鐵路。 伐木鐵路上山時首次銜接纜車的地點就是在萬里橋溪畔俗稱「鴛鴦谷」的野溪溫泉附近。 當年蒸汽小火車和流籠纜車在此接駁時, 下山的工人都常選擇在此洗去一身風塵與疲累, 而上山者則趁機泡澡養精蓄銳一番。
後來台灣林業經營方針的改變, 1987年起林田山全面停止伐木, 林田山的伐木工人漸漸散去, 這個近半世紀的林場就此沉寂, 由絢爛歸於平淡,逐漸沒落蕭條。 而隨著鐵道的毀朽中斷,這處溫泉便也罕有遊客再光臨。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民國九十年六月規劃完成了「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為園區的林業歷史做更妥善的保存, 並逐年整修鐵道、展示館、中山堂、遊客服務中心、場長宿舍與木雕館等, 使林田山成為東部地區林業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方。 而前文所提到的「鴛鴦谷溫泉」,就是現在的「萬榮溫泉」。 自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附近開始溯行而上, 約1個小時可以抵達溫泉源頭。
萬里橋溪的溪水常常呈現絲絨質地的寶藍色, 在陽光下十分耀眼迷人, 而富含鐵質的溫泉水又讓週邊的礫石染成了棕紅色, 互相搭配下,是個視覺十分享受的溫泉。 這裏湧出的溫泉溫度超過50℃, 少量混合溪水,便能築出一處宜人的湯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