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通溫泉又稱為玉里溫泉,
其又有個比較少聽聞的別名:紅座溫泉。
這是因為溫泉是湧出於阿美族紅座(Angcoh)社附近的緣故。
紅座社目前稱做安通部落。
阿美族人當初因為溫泉硫黃味道很臭(阿美族語臭味:Angcoh)所以把一旁的部落也稱做Angcoh,
後來臺灣人就將其以閩南語發音轉成了「紅座」兩個字。
後來日本人又據發音翻成了「安通」。
在日治時期,安通部落因花東鐵路建設穿越原址,
又因颱風每每帶給部落重大的災情,所以向南遷村了1公里,更靠近了溫泉些。
根據(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1年《史蹟天然紀念物資料調查》p177~179〕
安通溫泉(玉里溫泉)是位於花蓮港廳玉里支廳玉里庄下軂灣。
據稱最初是由三名原住民在溪中發現(清咸豐4年,1854)。
日治後,日籍人士出口久米七於1904年於此建造日本家屋式建築後開始經營溫泉。
也有一說,明治29年(1896)時,
駐紮在大庄的日軍憲兵屯所裏有一班日本陸軍陸地測圖部的測量隊在大庄
「東北約二里之山溪,發現了一處礦泉,軍醫檢驗為鹼性…」。
上頭的照片是取自毛利之俊所著的「東臺灣展望」中,在昭和8年(1933)由東臺灣曉生社 出版。
網路上雖然找得到這張照片,但解析度不佳。
很幸運地,
我之前便和一位熱愛文史的網友葉柏強有過交流,
他剛好買有原版書,因此便將清晰的掃描檔寄給我。
真是太謝謝他了!
在這張照片裏就可以看到現在都還留存的老建物,
尤其是大門,都保留得一模一樣呢!
昭和7年(1932),東臺灣新報編輯毛利之俊帶領攝影師等,
歷時半年,沿鐵道、海岸線,也循著警備道路,
逐一探訪東部深山景致與原住民族,
用照片為當時遺世的後山留下凍結的影像紀錄。
在該書稱為「玉里溫泉」的安通溫泉在昭和5年完成新的公共浴場,
也於此書中保存下難得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