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泉溫泉
金泉溫泉在現今金山老街慈護宮後方的溫泉公園內,屬於金山區第一個被正式報導的溫泉。在1900年1月的「臺灣日日新報」內有一則發現此溫泉的消息。
「茲聞金包里街內慈惠(護?)宮廟裏近日間見有一股溫泉湧出頗稱罕奇經內地人騐(驗?)看其泉透明少臭氣舍(含?)有鐵酸之氣將可引入浴池也。」
然而也有資料顯示,此地日本在勤官吏於1899年就集資在此設立了溫泉浴槽了。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為強化衛生觀念,減緩臺灣傳染病的肆虐情況,因此有以「公共衛生費」名義在各地開設「公共浴場」(包含溫泉浴場、海水浴場等)的計畫。又由於溫泉除了能直接利用外,更具一定保健效果,所以天然溫泉冒湧之處就被優先考量建立浴場。這一系列的浴場中率先成立的便是1912年1月由臺北廳花費13,000日圓建設的「金包里溫泉公共浴場」,是金山耆老口中的舊館溫泉,也就是現今的金泉溫泉一帶。
此公共浴場分設有浴場建築和附屬家屋二棟建築。其中浴場為紅磚造一層非日式建物,可能是聘用當地的工匠施工。浴場分男女浴室,合計15餘坪。在附屬家屋(休憩室)內設有八疊室二間和六疊室二間。該浴場原為免費,提供一般社會大眾日常洗浴,至1931年4月1日改為收費方式,一開始的入場料為5錢。後來則又有所調整,改為入場料:大人20錢、孩童10錢;入浴料:大人5錢、孩童3錢。浴場並提供一泊二食等服務。
現在由金山老街大廟(慈護宮)東側小路鑽進前行,通過一道跨越小溪的小橋,便可來到達金泉溫泉所在的「中山溫泉公園」。這橋叫「溫泉橋」,雖然被整建得面目全非,但橋頭的小石牌仍被保留下來。一面寫著「溫泉橋」,另一面則鑴上「昭和七年竣工」。昭和七年為1932年,橋是溫泉已開發多年之後才修築的。
在一篇由陸軍藥劑官井上清吉所撰寫的「金包里溫泉紀行(三)」(1920)中,曾對這處公共浴場有所描述:
「接著,泡了支廳的溫泉。此溫泉水溫稍微高,是攝氏43度。泉質理學上和紫藤溫泉相同,其比重為攝氏24度時1000。此溫泉也掛著分析表,是明治36年基隆的藥局長大曲先生分析的。和紫藤溫泉比較起來水溫高,於是溶解的物質量也多。分析表上寫著1公升中的固體量為0.306,含有的物質種類與紫藤溫泉幾乎相同,因此可以說,也屬於單純 泉。但是礦泉不見得會永久同質,因此我打算最近再做檢驗,確認其效力價值。」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