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投 花月 日治時期
那時代的新北投,承載渡海來臺殖民日人的鄉愁,自有一股典雅純樸的溫泉鄉風情。因為綠意比建物多,身處其間,眼見耳聞,心胸也寬,身靈療養效果倍顯。
位於溫泉區後半區塊的「花月」,聲名不如靠近車站的「天狗庵」與「松濤園」有名。我猜測,因為「花月」位置高於青磺的源頭「地熱谷」,因此,其所用的水源比較有可能是導引自「硫磺谷」的白磺,也與「天狗庵」及「松濤園」有所差異。
「花月」因應山坡地形不平整的自然條件,細緻具韻律之美的疊石技法被採用,化缺陷為視覺焦點,也創造出建築得以安身立命的寬坦基座。舊時代的光陰總是從容,工匠們可以好整以暇,一鎚一鎚地將由熔岩凝成的堅硬安山岩敲成稜形的石塊,細細地抱於手翻轉審視,待擇出命定的一方位置,再嵌合入座。而當日光雨淋後青苔抹上,那整片渾然天成之感,更不是現代快速澆製,齊一堆疊的水泥擋土牆能比的。
因而我不免私下揣摩著,續接經營者僱人推倒這樣會隨時間變得更有韻味的擋土牆,冀圖騰出更大的空間興建現今的大型旅館時,心底會不會生出愧對前人的惋惜感?那彷彿將精細的多寶格拆了,另合著空間訂做一只樟木箱,只求能多放幾件物品,多收幾個客人。
依據其他參考資料,影像中段的長廊應是用來做為自左側主建物通往口右邊大眾浴池的轉境之道。我想像著:手裏抱扶裝上洗浴小物的木盆,沿廊而行,望向長窗之外丹鳳山的一片綠意。若能真有此機緣,我的嘴角一定是不自覺帶著輕鬆的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