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奧萬大楓林
奧萬大有名的就是楓紅。 楓林位在萬大南北溪交匯處的高臺上。 那年我去的時候,橫越萬大北溪通往楓林的吊橋被夏天颱風帶來的暴雨沖毀了, 一般人都被阻在對岸,徒呼負負。 我們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去上游的溫泉,所以穿著溯溪的裝備, 直接涉過及膝的水,獨享了這片難得的幽靜景致。 算是很幸運。
楓林裏葉子沒有想像中的紅, 地上倒是佈滿了落葉,踩上沙沙地響。 陽光篩落,林子顯得格外深邃。 我想起電影「英雄」裏張曼玉及章子怡那一場鬥劍, 紅黃落葉在劍風纏繞下襲捲成一幕幕繽紛的光影,華麗而眩目。
|
 |
溫暖紅色調的落羽松
奧萬大遊客中心旁有幾株高大的落羽松。 每年年底,11、12月之際, 在料峭寒風的催逼下, 那一束束柔弱垂擺的羽狀葉就會轉成金黃色, 陽光下亮麗閃閃。 然後漸漸地再由金黃變為棕紅, 逐一地乾枯、掉落,完成四季輪迴的最終章。
|
 |
被淹埋的溪谷及林木
經歷了大地震、大洪水, 深山崩落的土石滾滾而下, 墊高,擴大了溪床, 原本長在一側山坡樹木的根頭也被重創、掩埋, 不情願地死去了。
這是大自然既有的循環, 臺灣這個高山深谷羅列的島嶼無法擺脫的宿命。 因為上游並沒有人為大規模的開發,也還是地裂山崩。 若歷史之前沒有一次次更大規模的沖刷堆積, 那臨海廣大的平原又怎麼形成?
|
 |
奧萬大溫泉已經被埋沒了,只能用抽的
奧萬大有名的是楓紅,人盡皆知。
一般遊客之前常安排的行程是:廬山泡溫泉,奧萬大賞楓。 相較下,奧萬大的溫泉就似乎顯得蒼白無力。 這應該是由於這處位在遊樂區內的溫泉之前沒有正式公開, 僅供臺電及林務局的員工使用, 之後又被埋沒的緣故。
原本的溫泉湧出之處是在奧萬大水壩下游約500公尺處。 我五年前(2006)頭一次拜訪時,溫泉就是用抽取的方式, 由砂石堆下經由水管抽送到溪畔的小木屋。 隔兩年再來,就連小木屋也消逝在夏天的滾滾洪流中了。 我循著溪側來回仔細尋找,終究也沒發現任何溫泉湧出的徵兆。 那股在地下脈脈而動的熱水,不知何時才能再重見天日? 也許是等到下游的碧湖能清淤成功, 讓河川侵蝕基準面能再下降的時候吧?
|
 |
幾乎是一線天的萬大北溪溪谷
我很喜歡穿行在這一類聳直壁立的峽谷中, 雖然很怕落石,但有種懾服於大自然的屈服順服感。
|
 |
穿越萬大北溪溪谷
縱向流淌是曲折,向上延伸也是曲折
|
 |
萬大北溪溪谷
|
 |
水線
大水來時就來淹這麼高, 所以其下岩壁裸露, 草木不生。
|
 |
翻越溪谷
有時候峽谷實在太逼窄,水流湍急, 我們也就只能勉力爬上巨石,努力地克服溼滑地形,繼續向前行。
|
 |
萬大北溪引人入勝的峽谷
|
 |
插天巨石
|
 |
不知所終的溪流
溪流突然來個大轉彎, 看來像是突然斷了頭。
|
 |
崩坍的崖壁
走過這一段落石堆時心裏其實有那麼些緊張, 怕要是地震偏巧就來襲,天搖地動,落石紛砸, 躲都沒處躲,跑也跑不快, 那可怎麼辦?
|
 |
亂石堆
此處岩石多屬變質岩中的板岩, 一旦崩落,岩塊容易沿著劈理分裂而成板狀。 板岩的劈理屬次生構造,是經由變質作用而成, 與岩層原來沉積時的層序角度有時一致,有時則不一致, 但劈理與變質時所受的壓力方向必定相互垂直。
新鮮的破碎板岩邊緣鋒利, 在這幾年溯行的經驗中我就因大意, 小腿跆得不夠高而撞到割傷兩次。 真是摻痛的教訓。
|
 |
山崩
|
 |
匯入萬大北溪支流所形成的沖積扇
|
 |
溪邊板岩間間的洞穴
|
 |
險些失之交臂的溫泉
去程衝得太快的下場便是過溫泉,卻視而不見。 當然,溫泉湧水量不豐沛,溫度低, 更是主要的原因。 那種轟然作響,白霧一篷篷的溫泉, 想要錯過也很難。
可以想見,當我們已遠遠超過溫泉過往紀錄點而毫無所獲時, 心中的懊喪之情。
幸虧我們踏勘策略正確,上溯走溪谷的一側, 回程就儘可能挑另一邊前進。 況途凡見可疑的泉眼,不厭其煩地伸手探探。 所以,萬大北溪溫泉總算沒被錯過, 讓我們找著了。
|

|
萬大北溪的另一個溫泉源頭
|
 |
溫泉露頭邊岩壁上析出的礦物質
|
 |
被溫泉沉澱礦物膠結的砂石
|
 |
小小溫泉池
|
 |
溫泉源頭的碳酸鈣沉澱
|
 |
黃色的溫泉沉澱物
|
 |
萬大北溪溫泉源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