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蹟前乘象的遊客
「大城」Ayutthaya,其實只是位於曼谷北方昭披耶河畔的一個小城。 儘管目前並不繁華,用凋敝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 但在西元1350到1767年之間,它可曾是泰國首都呢!
在當時,歷經33位國王,400多年的統治下,泰國文化達到了一次高峰。 東與中國、日本,西與印度、阿拉伯, 甚至是歐洲都建立了關係。 只可惜1767年緬甸軍再次攻入大城, 城內的大部份燦爛建設就這麼毀於戰火之中了。
問了不少去過泰國的朋友們,大部份對大城都顯得意興闌珊, 嫌太鄉下,廟宇逛來看去都是一個模樣,還是破的。 這樣想也沒錯。 不過出國對我個人而言, 並非單純只想逃離工作煩人的壓力,享受高檔的酒店設施或是新潮摩登的Mall。 這樣一個具有歷史及建築文化的景點,縱使破敗, 對我反而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
 |
曼谷勝利紀念碑
到大城, 可以在曼谷的勝利紀念碑旁找箱型專車坐。 票價不貴,塞滿約10個人出發,車行時間則大約是1個半小時。 可惜運氣不佳,遇到的司機英語頗差, 聽不懂我們想去租腳踏車, 當快到大城市區前,他就要還不知身處何處的我們下車,丟給立即圍擠過來攬客的嘟嘟車們。 嘟嘟車一輛逛所有主要景點開價約700塊臺幣(還可以小殺), 當然,我可沒那麼輕易認輸… 翻開地圖,查知離可租腳踏車與換錢的銀行僅剩約1公里, 當下就甩開煩人又喋喋不休的司機們, 安步當車地沿路走。 先到匯率竟比朋友介紹的曼谷市區內私人單位還要好的銀行換錢, 再去租附鎖的腳踏車。
大城說大不大,各座廟宇相距也不遠, 若有超過半天的時間, 便宜的腳踏車算可算是非常便利的交通工具了。 不要每次都是在健身房原地踩踏板, 實際上路感覺也相當舒服啊。
|
 |
大城各處古蹟間並沒有太多住家,商業活動也少, 騎起腳踏車來感覺特別悠閒自在。 但怕曬的人那就另當別論, 只能怪泰國大部份的地方都很熱,太陽毒辣!
除了這項缺點之外,騎腳踏車還具備另一項偷省錢的好處, 我也是後來才發現的: 這裏大部份的廟宇古蹟都還在整修中, 沒有絕對的圍牆隔離。 坐司機開的車,他們都會載著你到正式入口,每人入景點需再多付50元泰銖門票。 可若是騎腳踏車,你反而隨時看到邊門就能進入。 連續幾處逛下來,真是省了不少呢! 或許你會認為我貪小便宜吧? 不過,等建設再完善些,這種漏洞應該就會被注意而防範了。
|
 |
拉嘉布拉那寺前嬉戲拍照的日本客
「拉嘉布拉那寺」是我第一站停下來的古蹟。 第一眼見到這些拉長的錐形佛塔, 直覺反應是和吳哥的遺跡還頗為相像呢! 但仔細再觀察,立即就看出大城的建築顯得更為陳舊破敗。 這應該是因為吳哥的寺廟與皇宮主體是由厚重堅實的石頭所構成, 而泰國人在沖積平原上要找大石不便,偷懶下便擇用易受風化的磚, 自然保存狀態差得多。
|
; |
拉嘉布拉那寺一角
古寺四周環繞著矮紅磚牆,局部應是修復過的,點到為止地隔開外側馬路。 現在到大城的遊客還不算多, 閒適感瀰漫,連空氣都流動得十分緩慢, 所以寺廟管理者尚未放太多心思限制遊客的進出動線。
記得多年前到北京, 天壇的遊客也少,逛來很舒服。 前年再去就不得了了! 中軸線上塞滿了一團團的人,大呼小叫,前塞後推的, 想擠到殿前看一眼裏頭的陳設,真是得費上一番工夫呢!
|
 |
「瑪哈泰寺」裏傾倒的佛塔
大城位置在昭披耶河河畔, 顯然地基是沖積層鬆軟不堪的緣故, 時間一久,這些用磚頭砌成的佛塔便傾斜得不成樣子, 讓人很想乾脆一把將之推倒呢!
|
 |
瑪哈泰寺裏的佛頭
與吳哥窟纏繞廟宇的大樹相較, 這樣包覆小佛頭的榕樹真得不算什麼。 但第一眼見到, 心裏依舊感到時間流逝的蒼茫無奈。
|
 |
瑪哈泰寺裏斷裂的佛像
這些石雕佛像最精華的佛頭應該早就被竊取, 現今不知安放到西方哪個博物館或是貴族豪宅內了。
|
 |
瑪哈泰寺殘存的石刻像
|
 |
帕蒙空博碧寺裏的復舊佛塔
一式三座的復舊佛塔, 少了金碧耀眼的裝飾, 反而更顯單純的形式美。 若當初能更不惜花費時間,耗上功夫, 按著吳哥窟的方式用仔細敲成的石塊堆疊, 一切就更出色了。
|
 |
帕蒙空博碧寺裏的斷垣殘壁
從殘存的窗框望出去, 一座頹傾的舍利塔映入眼簾。 宗教的信仰在這裏是虔誠亦或不是? 怎會容許神聖的, 表達信眾誠意的殿堂衰敗至此?
|
 |
昭披耶河上的運砂船
為了到昭披耶河另一岸去參觀「柴瓦塔那蘭寺」, 騎了好一大段路。 我特地停在橋上欣賞緩緩流淌的河水, 感受這條泰國的大河。 …也沒特別美…哈~
|
 |
柴瓦塔那蘭寺
這座古寺遺跡暫時封閉了, 只能在入口處望望, 但其規模與保存狀態算是比較完整, 也不枉特地騎了20分鐘來利訪囉!
|
 |
大城古蹟瑪哈泰寺留影
走馬看花地一趟大城遊下來, 發覺此地的確擁有獨特的歷史建築觀光資源, 值得花上一天的時間去漫步欣賞。 不過在每座古蹟同質性高,整修腳步緩慢,又比不上吳哥窟雄偉的種種不利因素中, 再加上世界各國都積極發展觀光產業的態勢下, 這裏的居民到底能享受到多少這些祖先們留下來的產業? 而在臺灣,我們一向缺乏這些長久的人文遺跡, 那是不是就應更加緊腳步,盡力去抓住僅有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