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第一泉
廬山溫泉位於南投縣仁愛鄉。 經霧社後取右道台14線,循濁水溪向東蜿蜒曲折而上, 路過春陽溫泉,行到盡頭處,便抵達了塔羅灣溪及馬海僕溪匯流處的溫泉區。 在溫泉區上方,馬海僕溪旁的臺地是原本賽德克族人的「馬赫坡社」(馬海僕=馬赫坡), 那便是霧社事件中英雄人物「莫那魯道」的居住地。
廬山溫泉地處約海拔1000多公尺, 其東臨能高群峰,北接合歡群峰,南又有卓社大山, 四面高山環踞,氣象萬千。 相傳古時原住民在獵鹿時, 發現生病受傷的鹿在這兒溫泉塘洗浴而得以痊癒。 於是紛紛仿傚浸泡,屢試不爽,溫泉的名聲因而傳開。
在仁愛鄉誌中也有如下的記載: 「今廬山溫泉鐵線橋段,昔日為馬赫坡(Mahebo)族人的天然浴場, 也由於擁有如此得天獨厚條件, 使得馬赫坡人勤於泡溫泉洗澡, 特別是馬赫坡的女性居民們,外出耕作前都會先攜帶換洗衣物, 待收工時,先到溪邊的天然溫泉沐浴後再返家, 這樣養成的生活作息, 常讓出嫁到其他部落的馬赫坡女子感到不便,因為其他的部落, 可能無法提供如此優渥的天然資源, 還有馬赫坡的孩童們,將天然的溫泉溪流當作嬉戲玩樂的天堂。」 (沈明仁總編纂,(村史采風篇)<仁愛鄉誌),南投,南投縣仁愛鄉公所,p1820。
|
|
中部鑛泉分布圖(取自臺灣の鑛泉,1930)
由1930年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所刊行的「臺灣の鑛泉」一書中, 可見到在霧社附近的濁水溪有兩個溫泉, 一個是在較下游的「櫻溫泉」,就是現在的春陽溫泉。 另一個便是「マヘボ(馬赫坡)」溫泉,在廬山溫泉一帶。 可見最遲在1930年,日人就已經知道了廬山溫泉, 只是並沒有像較靠近霧社的春陽溫泉一樣大肆開發。 而且,中間又隔了一件震驚臺日的大事,「霧社事件」(1930), 就基於這些原因, 即使是 1934年發行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標明了櫻溫泉, 卻壓根找不到有介紹當時的馬赫坡溫泉。
|
|
1930年的馬赫坡(廬山)溫泉有簡單的泡湯設施,茅草屋式的。 稍上方的臺地方,還可以見到幾排原住民的房舍。(臺灣的礦泉1930)
|
|
1934年發行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地圖中的中部溫泉
事件過後,馬赫坡社人民被迫遷至川中島(今仁愛鄉清流部落), 而土魯群坡瑤社居民則被遷居至此。 因此地東南方的馬海僕富士山狀似富士山, 馬赫坡社便被改名為富士社。 溫泉名也更著變成「富士溫泉」。
日人對這另有一稱,為『鴿澤溫泉』。 「鴿澤」兩字的由來就還待考證,該不會當初見著鴿子在這泡熱水吧?
一直到了1942年(民國31年10月9日), 能高郡警察課課長「豐福安」到廬山一帶巡視, 他對這個溫泉極為賞識, 回去後便商請埔里鎮上的士紳及霧社台電的工程人員一起前往探測,並決定予以開發。 次年(1943)4月才首次在此建築「警察招待所」, 為二間日式平房,並有一大浴池,專供警員使用。
由於開發之際已近太平洋戰爭結束,因而較難在日治時期的各項資料中查到這個溫泉的紀錄。 所幸當時第六任的埔里街長「渡邊誠之進」,為這段典故特地立了一塊碑: 「富士溫泉開設由來之記」,見證了此段歷史。 這碑並不顯眼,不過,仍在溫泉區內的步道旁的警光亭前, 仔細找一下就可發現。
在溫泉開發之初, 臺灣大學前身臺北帝大醫學部教授「濱田藤一郎」,曾對廬山溫泉的水質做過分析。 他認為該溫泉含高濃度的碳酸氫鈉成分,外浴可治神經痛,關節炎, 內飲適量更可調和胃酸,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均有裨益, 因此可稱得上是臺灣第一泉。 而根據親身蒐集水樣的分析資料結果,其實台東金崙溫泉才是目前我所見過最濃的碳酸氫鈉溫泉, 在身上沖過,那膚觸的滑膩感讓人總疑心沐浴乳沒沖乾淨。 此外,宜蘭清水地熱的溫泉,濃度也高於廬山。 2001年南投縣長更誇張了,甚至為廬山題上「天下第一泉」這個極有自信的名號, 未免也把天下看小了。
臺灣光復後, 原本專供日本軍人與警察專用的「警察招待所」對外開放,並於民國41年重加整修。 今日的警光山莊便是昔日招待所的前身。
而在1945年蔣公至此視察後,他發現地理環境近似大陸廬山, 所以又再度易名為「廬山」。 之後廬山溫泉愈來愈有名,成了臺灣的泡湯勝地,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亂建成一團。 不像原住民總選擇遠離溪畔,居住在高高的臺地上, 溫泉業者搶著僅有的河邊空隙, 成了今日遇大水則淹,又要政府出錢疏竣的局面。
更糟糕的是,位在廬山北側的「母安山」經由監測發現,只要豪雨就有地滑的現象。 這由下行到廬山的路面總是持續被扯裂拉張就可以得到明證。 雖然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山崩,但總是難保安全,尤其是在現今氣候變異極端的情形下。 也因此政府提出了遷移廬山的建議。
只是遷村哪是容易的事? 有一案是遷到下游的春陽溫泉。但春陽當地的人肯嗎? 另一案是移到埔里。但埔里哪有品質好的溫泉?真得遷到埔里有什麼意義呢?
而廬山溫泉區得經歷這樣的創痛, 是原住民的祖靈生了氣嗎? 他們是埋怨自己子孫們沒能好好保護自己的土地, 還是想趕走佔了他們大好資源的外地人呢?
|
|
|
|
利用Goole Earth 截取的廬山溫泉附近地形圖
由此張影像可以清楚瞧見, 廬山溫泉區主要是在塔羅灣溪與馬海僕溪的交匯處。 同樣符合臺灣大多數溫泉總出露在兩溪交處的慣例。 兩條溪上都有熱水湧出, 當然都被仔細地接管,引到各自的旅館使用了。
|
|
字跡已近渙散湮滅的「富士溫泉開設由來之記」
|
|
由日治時期「警察招待所」改建的「警光山莊」
這個警光山莊看起來是應該再改建一次了。
|
|
位在溫泉區內的蔣公行館
蔣中正先生還真愛在各名勝圈地蓋行館。 廬山這行館看來是重建過的, 裏頭沒有什麼特別的文物。 用這裏來辦辦文史藝術展,倒是個促進廬山觀光產業的好方法。
|
|
倒是在網拍上發現了一張上面行館的舊照片,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拍的。 門楣上還掛著「天下第一泉」的木牌。
|
|
這一張自購的照片上頭就有記載拍攝日期:1961年3月
可以看到門楣上的燈似乎是換成了比較高檔的燈,門框旁的字也掛了面「貴賓室」木牌。
|
|
地熱井
民國60年代,為了發展臺灣的地熱資源, 工研院曾在這附近一帶做地質調查,也打了幾口地熱井。 現在還可以見到二號井的設施。 當時井深達501公尺,泉水溫度約170餘度,估計下頭還更熱。 邱創淡1978<臺灣鑛業>的「臺灣地熱資源的探勘與開發」中提到, 廬山地區為臺灣第三大地熱區。
只是後來因為種種的因素, 地熱開發逐漸偃旗息鼓,沉默地暫停了。 這仍持續湧出的高溫熱水,當然就成了附近店家的寶。 除了可以泡湯外, 也被用來召引客人前來煮蛋。
|
|
|
|
沸水滾滾的煮蛋池
臺灣人就是愛吃… 每個景點似乎都要有自己的,吃的特產。
|
|
讓人心裏一緊,卻又有趣的警告標示
|
|
擠聚在塔羅灣溪兩側的溫泉業者,強用水泥限縮河道。
|
|
還未倒坍前的綺麗飯店。
從上頭張照片就可以瞧出為什麼暴雨驟至時廬山溫泉會被大水淹沒,傷筋損骨的。 因為不少的店家根本就是與塔羅灣溪爭地, 硬是將河道用水泥限逼,築出平台充當建地及停車場所。 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地,人自己要定,老天可沒說掛保證。 上頭照片右邊是還未倒坍前的綺麗飯店。 點選<綺麗飯店倒坍照片>則可見大紀元報導在2008年辛樂克颱風中,因塔灣灣溪暴漲飯店傾倒的情況。
好幾年前我曾在綺麗飯店的大眾池泡過湯。 那時老闆要求一定要穿泳褲入浴。 朋友問道:「可陽明山一帶的男女分浴大眾湯沒人在穿泳褲的啊?」 老闆簡單回說:「我們中部民風比較淳樸!」
|
|
入夜的廬山溫泉區
|
|
山坡地超限利用
除了下佔河川行水區, 上了坡,也不放過能利用的山地。 過度開墾後土壤流失不說, 沒了植被的攔阻,更容易讓超量的雨水下滲, 造成岩層破裂面間的阻力大大降低, 岩塊失了支撐,山崩就容易發生了。
|
|
廬山溫泉潛在的危機
2008年的辛樂克颱風,降下超大雨量, 廬山地區母安山的岩體瞬間滑動40公分, 滑動量之大,讓地調所的監測設備都瞬間毀壞。 而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又讓山坡滑動了五公分。 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做的模擬,一旦雨量超過一千毫米,就有可能會發生快速滑動, 到時母安山崩下來的土石,將會是國道三號崩山量體的130倍, 整個廬山溫泉區肯定全會被埋沒,所有旅館幾乎無一倖免。
|
|
通往位在塔羅灣溪上廬山溫泉舊源頭的小徑
|
|
塔羅灣溪的下切河曲地形
塔羅灣溪流到廬山溫泉區稍上游處,硬是180度轉了個大彎, 形成這個像地質教科書裏會用上的標準場景。 河川強大的衝擊侵蝕力下切溪床,同時也將山壁淘洗得乾乾淨淨, 露出新鮮的,破裂的岩壁。 大量的溫泉水,在沒有鬆軟沉積物的阻礙下, 順順當當從地底湧出。 這裏就是廬山溫泉的舊源頭處。 然而受限於地形與空間,只有一些隨意搭蓋的破敗工竂, 讓遊客到此煮煮溫泉蛋,吃個便餐。
|
|
廬山第一溫泉源頭
這就是廬山溫泉第一源頭的嚇人景觀。 屋子寒酸相不說, 什麼時候被地震或颱風全給掀翻到河底都難講。 仔細看溪底,可見到冒熱水處都被水泥給封了起來。 這也算是一種地質景觀的破壞。 要是帶外國人來廬山溫泉泡湯, 我是會絕對會避開來到這裏。
|
|
主源頭不遠有道溫泉瀑布
|
|
廬山層板岩
廬山溫泉區所在的地層屬於廬山層,主要是板岩。為什麼叫板岩,看上頭的照片應該就能心領神會了。廬山層代表所有分布在中央山脈的脊樑山脈帶內中新世的硬頁岩及板岩系,它的標準地點就是南投縣仁愛鄉東面的廬山溫泉。
廬山層大部分由黑色到深灰色的硬頁岩、板岩及千枚岩和深灰色的硬砂岩互層組成,含有零星散布的泥灰岩團塊,它的全部厚度估計當在數千公尺以下。廬山層北自宜蘭縣的蘭陽溪平原開始,向南延長,沿著中央山脈的嶺線經過合歡山、能高山、到秀姑巒山,大約有一百五十公里的長度,數公里到十餘公里的寬度。
|
|
水質分析Pie圖
這張圖是將廬山溫泉水質中主要陰陽離子的濃度轉成相對比例後,畫成一個圓。 在圓中所佔的區塊愈大,就代表該離子的濃度愈濃。 廬山溫泉中以橘色的碳酸氫根離子(陰離子)和藍色的鈉離子(陽離子)為主, 因此屬於弱鹼性的碳酸氫鈉泉。
|
|
水質Piper圖
這張圖則是在2007到2010間3次所採集的廬山溫泉水樣分析投點, 水質並沒有多大的差異性。 其中紅點是從溫泉井取出的, 水中碳酸氫根很濃,但反而沒偵測不出鈣離子來。
|
|
廬山溫泉老照片
下面有三張在網路瀏灠時,發現有人在賣售的廬山溫泉光復初期老照片。 雖然並沒有確實的拍攝日期, 從畫面中也還是很可以看出當時克勤克儉的生活。 只要有熱呼呼的溫泉,加上簡單的住宿及設施, 也就可以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了。
|
|
舊廬山吊橋
這座舊的廬山吊橋瘦小簡樸, 廬山派出所在楣上掛出的告示特別註明這是座「單人吊橋」, 每次通過請勿超過5人,以策安全。 單人吊橋應該指的是單行道吧? 如此窄的羊腸小徑顫危危地凌空於深谷之上,走來晃盪不停, 膽小些的恐怕就不敢過了, 若還要交會錯身,那更會暫時停止呼吸。
廬山是東西高壓輸電能高保線路西端的起點, 由另一張不同角度的照片, 也可見到吊橋門右的柱上還有另一面民國55年臺電公司掛出的告牌。 告牌內容大意是說此吊橋專供該公司員工巡視線路之用, 非該公司人員過橋請多加留心。 無非就是個免責聲明。
從這張照片也可瞧出當時的人能出趟遠門應該是件了不得的事, 大家都西裝畢挺的,還打著領帶,梳著油頭,鼻樑上架起胡適型眼鏡。 這造型頗像10年前我去大陸時看他們爬山穿西裝褲加皮鞋的模樣。
|
|
後來因緣際會,又蒐尋購置了上頭這張照片。 有趣的地方是…這張照片是由吊橋的另一頭所拍,主角們也由男生換成了姐妹淘。 上下兩張照片參照著看,能對當時四下的景觀多些瞭解。 (其實還有買到一本舊雜誌裏頭有當時廬山溫泉吊橋一帶的全景,礙於版權問題,就不放上來了)。 仔細比對,這吊橋還是上方照片的那座, 只是不知道吊橋頭這漆上去的假石塊圖像是不是後來所繪的?還是本來兩端就不一樣。 上頭寫著「霧社風景區管理所」… 所以廬山溫泉當時也是連同霧社屬於同一個風景區囉?
|
|
廬山溫泉吊橋
目前的吊橋載客率提升,成了30人。 橋門上頭鑲了塊帶黑紋的大理石,鐫上「廬山」兩個大字, 想必來過此處的人都很有印象。 可惜的是橋本身被兩側的建築物緊緊包夾, 原本的青山綠水被逼得退散一旁。
|
|
凌亂的景觀中,要睜大眼睛才能瞧見中間那座吊橋
|
|
因為新的吊橋寬,走來也穩多了。
|
|
蘆山賓館
這是一張購得的蘆山賓館舊照片。 只是不論是安在雨遮上的,或是木匾上的, 和地名的「廬字」都不一樣…。 2008年辛樂克颱風之際,位在溫泉區最下游的「蘆山賓館」木屋區被沖毀, 承租經營的老闆娘也不幸罹難。 這被毀的「蘆山賓館」,可能就是照片裏這間的延續。
從照片裏特意排列的人影看來, 像是哪家公司的員工旅遊。 大家一起來到這個溫泉勝地泡湯, 而在賓館門口留下公式化的見證。
關於上方「蘆山賓館」裏有一篇我網路上朋友乃伸所寫的文章, 很值得一讀。
廬山,隨時間逝去的繁華年代
|
|
2015/08/11攝
門口站立者為老闆 |
|
廬山溫泉土產店
廬山溫泉區內有不少土產店。 至於在賣些什麼,倒不是那麼有印象, 依稀記得有自釀的酒、乾香菇、金針、蜂蜜之類的,還有些高山水果。 比較有特色的是在吊橋頭的「櫻花麻薯」。 這間店從民國五十年代末期就開始在廬山地區賣自製的手工麻薯。 當初用小米做成麻薯後,再用櫻花葉加以包裹,所以稱為「櫻花小米麻薯」。 這裏的手工麻薯吃起來相當Q,令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而且口味相當多種,有花生、芝麻、椰子等口味, 連當年仍是院長的前總統蔣經國都稱讚好吃! 這些土產行集中在廬山吊橋到廬山派出所之間, 是廬山最熱鬧的地方,入夜後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甚至號稱廬山的西門町。
至於照片中的這間舊茅草屋頂的土產店就不知道是座落在什麼方位了。 從屋頂向下垂著一個個的塑膠袋,包的或許是乾的香菇? 店員向一位穿著大衣的客人努力推銷,而一旁的朋友,手中已選好要送人的禮物。 這樣的小店即使很簡陋,卻透著溫暖, 我倒很願意有機會能一逛,四處翻翻找找。
|
|
大排長龍的遊客,都是為了品嚐麻糬。
|
|
這樣子泡湯,情調在哪?
|
|
1958年的廬山溫泉… 只能說,山林低度開發多好! 現在的廬山溫泉太過擁擠, 已經沒有當初的那份悠閒了。
|
留言列表